【專訪】古諮會主席蘇彰德認地價高 保育建築難:少啲心血都唔得
蘇彰德今年開始,出任古諮會主席,他本身亦是歷史建築物的業主,對保育工作有深刻體會:2012年,他斥資過億購入建於1930年代的三級歷史建築,翻新及改建成F11私人攝影博物館,館內放置珍藏的徠卡(Leica)相機,。
作為私人歷史建築業主,蘇彰德承認香港地價高,拆卸再發展的經濟誘因太大,要勸喻業主保育並不容易,而最艱難之處在於保育後,維修開支龐大:「又漫長又艱巨,真係少啲心血都唔得。」他認為現時維修費用高昂,政府日後可適時檢討對私人歷史建築的資助上限,但政策檢討不可過於頻密,否則只會變成「朝令夕改」。
(系列之一)
香港有不少歷史建築均由私人業主擁有,在現行法例下,只有列為「法定古蹟」才能避過拆卸危機,即使是一級歷史建築,私人業主仍可拆卸或重建,如山頂道大宅何東花園、灣仔同德大押等,最終亦逃不過重建命運。
樓價貴促使業主拆歷史建築
不少保育團體都指,評級機制難助保留歷史建築,蘇彰德說,評級機制旨在為保護歷史建築提供行政指引,同時亦要尊重私有產權。他續稱香港的根本問題是地少人多,一個小城市容納超過700萬人口,地價高、樓價貴,促使部分私人業主堅決將建築物拆卸發展,令保育更具困難和挑戰。反觀一些歐洲古城,至今仍保留當年風貌,因為它們無發展的需要,「人口唔多,咁發展之後可以做乜呢?」
↓ 系列其他報道 ↓
【專訪】蘇彰德出任古諮會主席 擬重新檢視逾6000幢戰前建築評級
【專訪】粉嶺高球場申整體評級 蘇彰德:為草地、樹木評級無先例
13幢建築物經磋商後獲保留
但他認同城市面貌不能只有新建築,古諮會過去亦盡力保留私人歷史建築,至今已有13幢歷史建築,透過政府與業主磋商後獲得保留,部份建築物可獲保留。
他舉例指,擁有70多年歷史、位於太子道西179號的西式洋樓,以「前補後拆」活化為酒店;至於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的山頂普樂道8號,菱電發展於2011年斥資逾5億購入後欲拆卸重建大宅,後來政府以放寬地積比為誘因,獲保留部分外牆作保育。
社會須予業主正面支持
作為私人歷史建築業主,蘇彰德早年以9,000萬買入跑馬地毓秀街11號的三級歷史建築,並活化成「F11攝影博物館」,定期舉辦攝影展覽。他笑指,對歷史建築業主而言,活化後才是真正的挑戰,「又漫長又艱巨,真係少啲心血都唔得。」他解釋歷史建築的維修開支龐大,以F11為例,每兩年便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如防漏工程等,需時約4至5星期,「舊歷史建築像人一樣,我哋年紀大,都有好多嘢需要執一執。」
「我自己好相信一件事,保育唔係古蹟辦、古諮會同發展局嘅事,而係成個社會,我哋一齊去關心,大眾有機會可以發聲。」
他形容保育儼如孕育一個新生命,過程需要市民大眾的支持及鼓勵,「如果呢樣又話唔得,嗰樣又鬧佢,其實好多業主都會話『咁煩,不如拆咗佢算喇』。」
政府於2008年起提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為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業主,資助其維修及顧問費用,而每宗申請早前已由100萬加碼至200萬元。蘇彰德表示,維修費用高昂,所以政府為保育建築提供經濟誘因相當重要,「最少畀業主可以維持得到,等(建築物)唔會一直殘舊落去。」他期望政府於新資助計劃實施數年後,檢視成效,「到時大家可以睇吓,到底200萬夠唔夠用呢?」又指古諮會屆時亦樂意給予意見。
難頻密檢討政策:會變朝令夕改
至於是否要檢討現時的保育政策,蘇彰德認為言之過早,因為古諮會2015年才完成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政府其後亦採納並推出新措施,「呢啲政策檢討報告,唔能夠做得太密,會令人覺得係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