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貧窮兒童評政府支援政策不合格 冀來年首要改善房屋政策
根據扶貧委員會資料顯示,貧窮兒童數字多達23萬,貧窮率達23.1%。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兒童權利關注會今日(30日)發表「民間兒童專員報告」,為2018年過去一年政府扶貧表現評分,並由貧窮兒童選出2019年十大關注政策。
報告指,政府跟進2018年十大兒童關注問題表現未見進步,由去年25分跌至23分,繼續屬不合格水平;而房屋問題連續四年排名首位。十項政策中,只有教育政策合格,七項評分下跌,其中中港家庭未能團聚及缺乏立法保障新移民歧視更錄得零分。
2018年兒童權利關注會副主席張東銜指,政府有優化社會政策,如就土地運用展開諮詢,但成效不足,公屋輪候時間創新高,可見政府未見進展,盼政府能從短中長期改善問題。受訪兒童要求政府未來一年積極跟進,首要是改善房屋政策,解決兒童居住在籠屋、板間房、劏房等不適切住房的問題。
今次報告在2018年底,透過兒童權利關注會內2800名18歲以下會員討論及投票,投票選出2019年十大貧窮兒童關注政策。報告發現,整體評分由去年25分下跌至23分,房屋及教育問題連續4年排名首及次位,分別錄得4分及6分。
房屋問題連續4年排首位
報告顯示,政府將房屋問題視為施政重中之重,雖然有積極嘗試處理房屋問題,惟輪候公屋人數急增,平均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至5.5年或以上,租金急升。政府開始推出過渡性住屋政策,但未有切實解決住屋問題,政府表現有待改進。
而十項政策中,只有教育政策合格,七項錄得下跌,包括房屋政策不善、社會福利、醫療服務不足等,而中港家庭未能團聚及缺乏立法保障新移民歧視更錄得零分。受訪兒童認為社會問題惡化,但政府推進進展緩慢,未能追上社會需要步伐,指錄得零分的項目更毫無進展。
基層兒童脫離劏房感開心
2018年兒童權利關注會主席、16歲的梁卓琪與家人輪候公屋8年,終脫離劏房生活。她指以往三餐雖不成問題,但在劏房內,吃飯及做功課都在同一桌上,練習古箏時更要站著,現有獨立房間,認為生活更加開心。
12歲、就讀小六的黃雄濤與新移民母親住在深水埗約100呎的劏房,母親收入不穩定,領取綜援維生。他說:「屋企無咩活動空間,同學屋企通常大過我屋企,有時都會羨慕佢地。」雄濤直言住在劏房不開心,也不喜歡留在家中,閒時會去打籃球及在社區中心做功課及溫習。
倡徹底解決貧窮問題
報告建議政府短期措施方面,可向中小學生貧困學生提供免費早餐或午餐、為租住籠屋、板房及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居民提供租金津貼及提供臨時房屋,以及在100億關愛基金撥款四分一扶助貧窮兒童。
長期措施方面,政府應改革兒童發展基金及先導計劃,持續跟進貧困兒童成長進度、創造10萬個適合基層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改善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及增加金額,以及增建公屋及放寬分配公屋條件,為正輪候公屋的兒童家庭提供租金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