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貧窮線非「扶貧線」 138萬「窮人」並非生活在貧窮線下
政府於上月公布本港貧窮人口達138萬,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日(2日)在網誌中表示,數字公布後,不少評論或是報導均大字標題,強調香港有138萬窮人;惟他指,這138萬「窮人」並非客觀上生活在貧窮線下,因數字並非計算政府福利轉移。
然而,單以收入來計算,在2017年生活在貧窮線下的有101萬人,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他指特區政府仍需要加強其扶貧工作,而扶貧要多管齊下,既要現金,亦要支援服務。
他指,2013年首次公布《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時,已有「分析」指,政府只要「派」多148億元,給予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巿民,香港便沒有貧窮人口了;然而,他指,若以貧窮線為「扶窮線」,「不論你有多少收入,政府都補貼到貧窮線水平,那麼對這些低收入人士,就會減少工作誘因」,屆時政府要填補的總貧窮差距,便不止148億元。
他指,現時貧窮線的138萬人,是一個基於假設沒有政府福利轉移的數字,而客觀上政府福利轉移是存在的;若說香港的貧窮人口由2016年的135萬增加至2017年的138萬,是反映了扶貧政策失敗,便犯了概念上的錯誤,因為135萬或138萬也好,基本上就沒有計算扶貧政策在內。
扶貧多管齊下 現金及支援服務兼備
然而,羅致光指「減貧」仍是扶貧工作的重點之一,貧窮線的設立與分析,有助檢視現有政策的成效和不足之處,有助設立及改善現有政策,在職家庭津貼與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便是源於過往有關的分析而訂立的政策。而由「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改為「在職家庭津貼」,便更反映到扶貧的目的,不單是集中於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
他表示,評論建基於現有政府恆常現金福利後的貧窮率仍有14.7%(2016及2017年),批評政府的減貧力度不夠,但論者繼而卻認為政府不應以現金福利的方法來減貧,而是應加強支援服務;但論者所言的支援服務由於不是現金福利開支,不會減低政府現金福利後的貧窮率,因此亦即沒有解決他們批評政府的減貧力度的問題。但羅致光強調,同意扶貧要多管齊下,既要現金亦要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