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護士添置多款「小法寶」 洗頭機、吹氣手術保暖墊改善護理
卡通影片中,多啦A夢常為大雄提供不同「法寶」助他渡過難關,而現實中,一班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亦會留心病人需要,向醫院管理局提出採購一些設備及小工具,以助病人改善住院及治療體驗。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潘恩榮指,當局每年預留約1000萬元,資助前線醫護購買醫療工具及設備,包括今年推出的「洗頭洗澡機」、「術前保暖墊」、「非布製屏風」等。
前線護士與病人接觸緊密,較了解如何在病房調整一些細節,將有助病人改善住院及治療體驗。負責管理全港公立醫院2萬6,000多名護士的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潘恩榮表示,「護理質素提升計劃」在8年前推出,每年年初都會邀請前線護士提出意見,包括如何改善病房設計,及添置一些小工具提升服務,意見會交由一個工作小組審核。醫管局每年預留約1000萬元,資助同事採購市面上的工具及設備,先在特定專科試用,如成效顯著,其他公院亦會考慮引入。
護士近來添置的小法寶以下:
1. 洗頭洗澡機
醫管局護理經理林彩霞指,洗頭洗澡機原理與吸塵機相似,使用時只要開啟抽吸功能將水跟泡沫清除,便有效控制濕水位置,避免沾濕病床。
她解釋,現時在深切治療部、加護病房留醫的病人,多為臥病在床或行動不便、不能自理的病人,部分人會由病人服務助理及護士把病人連同病床推到洗澡房洗頭、洗澡,由於連接儀器眾多,做法有一定風險,故部分病人只能由護士為他沾水擦身,或使用免沖洗產品,住院數月期間衛生程度有所不足。故此,威爾斯親王醫院腦外科護士就提出購買洗頭洗澡機,現時專科內有1至2部,改善病人個人衛生,初步反應良好。
2. 術前保暖墊
潘恩榮指,醫管局重視實證護理科研(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而有手術室的護士參考了外國文獻,發現在手術前為病人保溫,原來十分重要。醫管局護理經理馮靜雅解釋,由於在手術進行時,病人會流失血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速度都會減慢,體溫過低有可能引致併發症。
不過,現時公院普遍做法,是在手術期間才會透過暖墊及暖風機等為病人保暖,故局方在今年開始於各醫院引入相關儀器,當病人進入手術等候室時,就會把充氣保暖墊覆蓋在病人身上,再在其上面蓋上一張被褥,以確保病人一直保持充足體溫。
馮靜雅指,術前保暖有助病人在術後的康復,「提早15至30分鐘保暖,病人的維生指數會恢復得較快,其傷口出現感染、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均會減少。」儀器現時在聯合醫院、瑪麗醫院等幾間大型醫院均有使用。
3. 非布製屏風
馮靜雅表示,新引入的非布製屏風為鋁質、塑膠製,可直接用消毒劑清洗表面,較現時布製屏風需要定期更換布簾及清洗更省時,亦符合感染控制標準。她指,意念由內科病房護士提出,現時部分專科在病房入口、近廚房位置活動式地使用非布製屏風。
林彩霞補充,透明的屏風適用於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的病人,「用透明屏風阻一阻隔,好像給予病人一個私人房間,但醫護又可以觀察到他們,亦可給予家屬、醫護人員一個警覺性,知道這病人需要隔離。」
4. 抽吸式牙刷及口腔清潔棉捧
適用於無法離開病床進行口腔護理之病人,抽吸式牙刷末端會連接抽吸器,可同時抽吸出口腔液體或分泌物,不會有水流出,而口腔清潔棉捧就可有助病人清潔口腔,及紓緩口乾不適。
5. 電動碎藥機
以電動拍打方法將藥丸粉碎,協助有吞服藥丸困難的病人服食藥物,儀器加快護士預備藥物流程,亦能避免護士長期重覆手動研磨藥丸而造成手部勞損。
6. 玻璃藥物瓶開瓶器
用於開啓盛載藥液的玻璃容器,可代替徒手開啓玻璃容器,降低護士被玻璃切口割傷手的風險。
7. 病人抹身布暖櫃
護士毋須再把抹身布沾暖水。暖櫃溫度可調節,用作加熱、温暖病人的抹身布,替病人清潔身體時,就更感舒適。
8. 輔助康復行動椅
結合助行器和椅子概念,椅子底部亦有加固,可減低步行期間傾倒風險,十分安全,適合不同康復階段的病人使用,訓練和輔助病人自主步行,加快康復進度。
9. 高色彩對比座廁座板
形成明顯視覺對比,有助使用者容易找出座廁位置,減低長者或認知障礙症患者等如廁時跌倒的風險。
10.天窗燈
模仿大自然景象,幫助病人於進行醫療程序時放鬆。
11. 防絆倒電線貼
以顏色鮮豔的黏貼整理地上電線,減低手術室工作人員工作時絆倒風險。
另外,潘恩榮指,本月20日將推出一款醫管局護士專用的內部應用程式,程式中包括護理指引,方便護士在有需要時可隨時查閱,亦會用作內部發放訊息,盼程式有助與年輕護士之間的溝通,「現在有逾半人手是畢業後不足3年的年輕護士,我們會了解他們喜歡的溝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