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房屋一周年 政府角色在哪裏?

撰文:黃靜薇 陳淑霞
出版:更新:

香港作為一個繁華都市,卻有至少20萬人棲身劏房、板間房,於蝸居掙扎求存,令覓得安身之所變成奢望。政府去年9月公布成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社聯牽頭募集單位交予社福機構營運。計劃開展約一年,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何俊傑向《香港01》表示,至今已提供約240個單位,形容項目「尚算成功」。但他認為,計劃只是一個開始,若未來要開拓更多單位,政府需扮演更大的角色,建議成立10億基金協助翻新單位,並積極提供閒置土地興建貨櫃組合屋,協助更多人解決燃眉之急。

張女士(左)、黃女士(右)都覺得入住社屋後,結識其他街坊,不時閒聊、參與大廈活動,感覺有所依靠。(梁鵬威攝)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上任後,隨即在9月宣布成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社聯承租及翻新私人單位,再招募社會服務機構負責營運。合資格的基層家庭或單身人士,可以較低租金(即租戶入息百分之二十五或綜援的最高租津水平)入住單位,租戶或需要與他人共住。位於西環長庚里的順成大廈,屬市建局四幢安置大廈之一,今年初將其中39伙撥作社會房屋,為劏房、天台戶帶來改善生活的契機。

入住社屋 單身女士:找到依靠

55歲的張女士,過去11年來居住在觀塘工廈的天台鐵皮屋,小房間只放得下一張雙人床、兩個大櫃,多年來與蟑螂、老鼠過着「共居生活」,每朝清早醒來,都聽到假天花上老鼠「噠噠」走動的聲音。法例禁止工廈單位作居所,但張女士笑指業主「年年都話要拆」,卻一直只聞樓梯響,而業主不願簽租約,又令住戶缺乏保障,當遇到任何維修問題,業主均以「你咪搬走唔好租囉」推卸責任,住戶須夾份墊支費用。

她去年得悉政府推出過渡房屋計劃,隨即申請,今年4月入伙。「起碼𠵱家係磚,呢度係屋;以前嗰度,算唔算一間屋呢?」11年來,張女士終於擁有一個約100呎的私人單位,最高興是毋須與他人共用廁所,「新屋係無咁闊,但比以前乾淨,最大分別係唔使遷就其他人,睇吓邊個返工等人用先。」

張女士(右)、黃女士(左)過去住在鐵皮屋、劏房,生活環境惡劣,並要與人共用廁所,對生活做成不便。(梁鵬威攝)

鄰居煮飯留菜 單身戶感鄰舍溫暖

張女士現時與「鄰居」黃女士共居,這位鄰居說,單位設獨立洗手間,可避免與鄰居產生衝突。黃女士昔日住在深水埗劏房,認為現時新單位雖然面積僅約80呎,與劏房的60呎相差不遠,亦要與他人共用廚房,但認為生活比之前開心,因為鄰里之間會互相關懷,令她感到有所依靠。

「以前見到面都唔知對方住隔離,但宜家每個月都會開會,會一齊去活動。」黃女士入住社會房屋後,結識張女士,二人更成為好朋友,經常談天分享工作軼事,有時她下班時間較遲,張女士還會留飯給她;八號風球下,她們邀請其他樓層的街坊,數人在走廊大排筵席。

新單位約80平方呎,黃女士認為地方比以往乾淨,而且亦無需與他人共用廁所。(梁鵬威攝)

機構擔任居民橋樑 化解矛盾

負責順成大廈社會房屋項目的社協組織幹事徐佩恩解釋,不少住戶都是單身人士,甚至在緊急聯絡人的一欄上都是填空。機構希望社會房屋除了讓住戶有瓦遮頭,還可以連繫眾人,令他們有歸屬感,「始終佢哋先係一齊生活嘅人。」

她說,居民每月都會召開定期會議,組織燒烤和地區導賞等活動,街坊不時分享剩餘物資,如地毯、學生檯等,更會互相介紹工作,建立守望相助的情誼。不過同一屋簷下共住,難免出現小爭執,徐佩恩透露有住戶因鄰居的清潔問題產生磨擦,需要社工介入調解,最後對方主動要求幫鄰居打掃。

社屋單位已達目標一半 多來自大地產商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何俊傑表示,計劃推出首年共提供約240個單位,達到最初500伙目標的一半,當中有192伙已推出,約441名住戶受惠,人均居住面積約106平方呎,比公屋的75平方呎標準更大。

他指出首年的工作是優先處理發展商提供的單位,因供應伙數多,如華懋、新鴻基地產及恒基兆業分別提供薄扶林、屯門、九龍城及土瓜灣的單位;另市建局提供72個安置大廈的單位亦是「大戶」。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何俊傑形容社會房屋開展一年,「既算成功,亦都係一個開始。」(梁鵬威攝)

何俊傑透露除地產商之外,部分屬中、小型公司持有的單位,政府亦將北角一幢大廈的5個單位,悉數交予社聯,租住年期更可長達5年。不過,小業主提供的單位狀況則較參差,僅得約20多個合適單位,有部分千呎的單位,劏成多個房間猶如賓館,涉及大筆資金還原,惟資源所限,每個單位翻新成本須維持於8萬至11萬之間,「好似有啲天台單位,石屎剝落嚴重,將來天台漏水點算呢?但如果做埋天台防水,就牽涉數十萬。」

他總括過去一年的工作,儘管有指計劃提供的單位杯水車薪,但政府、受惠者都認同社會房屋有效紓緩基層住屋問題,入住街坊亦感到滿意,「我諗呢一年都係成功,但同時只係一個開頭。」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何俊傑希望,社屋房屋並不只停留於解決住屋需要,而是結合社會服務,建立街坊互助,回饋社區。(梁鵬威攝)

展望未來 社聯:政府角色不可少

政府在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表明有必要增加過渡房屋的房屋供應,但重申政府角色只是「積極協助和促成民間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當中亦未提及財政支持。而過去社聯策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及「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均由公益金及關愛基金撥出資助,涉額約9000萬元,反映過渡房屋仍以民間主導,政府的參與度不高。

何俊傑認為,社會房屋計劃要持續走下去,政府必須參與更多,擔當一個更重要的角色。他說,政府可考慮提供更多誘因,例如向願意提供舊單位的發展商,給予稅務優惠等。另又應成立至少10億元的「社會房屋基金」,讓有意參加計劃的社福機構及團體,有足夠資金營運翻新參與計劃的單位,因為單靠社會力量未必足夠,「無論發展商、民間團體,資源都會有限,唔係大家唔想做,而係唔夠資源去做。」

民間參與仍重要但何俊傑認為,這些建議不代表將社會房屋計劃變成「政府主導」,「因為我哋嘅理念,係參考荷蘭嘅例子,對方都仲係民間為主導,大家有好多空間去決定成個設計、定租機制等。」他指出,政府的角色,應該是支援非政府機構興建社會房屋或提供資金復修舊單位,「好似荷蘭咁,用一條法例去規管參與計劃嘅機構,去界定邊啲社會房屋機構符合標準,可以攞到政府津貼,甚至邊間做多啲,就可以攞多啲津貼,避免社會上出現借『共居』為名但變成賺錢嘅項目。」

倡善用閒置地、改裝工廈對於社會房屋的前路,何俊傑認為可嘗試集中更多資源興建組合屋,提供更多社會房屋單位,「呢個係可以諗嘅方向,因為一直做緊嘅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其實我哋角色似中介,對社會房屋嘅概念而言,應該定位為輔助形式,主力係去興建社會房屋,唔夠單位先用輔助方法搵其他單位幫有需要嘅人。」他說,如果香港有更多閒置土地,的確可以大量興建社會房屋,「但香港有幾多閒置地,至今都係一個謎。」他舉例指,地政總署早前公布一個閒置土地可供申請短期租約的清單,但大部份都未必適合,例如新界區,並非大部份有住屋需要的家庭都想入住,「最受歡迎嘅都係市區,好似土瓜灣、深水埗咁,但事實上真係唔多。」

何俊傑認為政府早前提出可改裝整幢工廈變成過渡性房屋,值得嘗試。(梁鵬威攝)

何俊傑提到,政府早前提出可改裝整幢工廈變成過渡性房屋,認為值得嘗試。因為大部份工廈都位於舊區,就地點而言的確適合不少基層人士,但必須考慮改裝工廈的成本,以及居住年期是否有吸引力,「好多嘢去到落地前,真係要諗清楚。」

至於社會房屋的未來定位,何俊傑認為是在公屋、資助出售房屋及私樓以外的「第三個選擇」。他想像,未來可由政府提供地租優惠及技術支援,鼓勵民間團體興建組合屋,讓輪候公屋的劏房戶、年輕夫婦及單身人士,共同解決他們的住屋問題,「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得到,令社會無咁多無力感。」

上文節錄自第14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7日)《 社會房屋一周年   政府角色在哪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