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現代「樹木先生」採集樣本被當賊 40度執雀屎險中暑
超強颱風山竹9月中吹襲本港,導致大批樹倒塌,職業訓練局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研究出一套可以用於香港原生植物的索引,以供當局在選擇種植植物時參考,改善本港綠化空間,他計劃在本月內將研究成果交予發展局。
醉心於植物研究的張浩,為了這項研究,曾獨自拿着「紅白藍膠袋」到公園採集樣本,被路人懷疑在「偷嘢」;亦試過在夏天到山上挖泥土,撿鳥糞做研究,差點中暑昏倒。但當研究有結果,他感歎「原來我們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幫到社區幫到人」。
為何香港原生植物研究少?
進行原生植物研究的初衷,源自於張浩發現,本港缺乏系統性原生植物索引的研究,他想:「為何香港的基礎研究那麼少,但其他歐美國家,連每個原生品種的生長速度、水份、耐旱性都有研究。」他決定展開索引研究,期望「知道香港的原生品種如何幫到香港。」
拿「紅白藍膠袋」採集樣本 被質問「係咪偷嘢?」
張浩開始翻查《香港植物誌》內的原生品種,並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親身到全港32個公園實地考察樹木,並採集樣本;亦到郊外觀察原生品種的生長。張浩笑言,自己曾試過拿着「紅白藍膠袋」,穿著運動裝到公園採集植物樣本,而當時自己因長期日曬而皮膚黝黑,因此被路人問「係咪從菲律賓,印度過來?」更被質問「你喺度做咩?係咪偷嘢?」但當向他們解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後,多數人都會為他送上鼓勵,讓他感到開心。
索引於2015年完成,並發表在學術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上,張浩亦計劃在本月將索引遞交給發展局,以助政府在不同的地方種植合適的樹木,改善綠化空間,並減少颱風吹襲造成塌樹。
顯微鏡下看到神奇植物界
被問及如何進入樹木研究這一冷門行業,張浩指,小時候身體較弱,常常去行山鍛煉身體,因此愛上大自然。而在大學期間,跟隨教授到山上研究植物,漸漸發現植物的多樣性,原來「葉有不同形狀,條狀,三角形,還有不同顏色,紅色,黃色,綠色。」令他感歎「原來大自然咁神奇。原來植物界有咁多嘢值得研究。」回到實驗室,在顯微鏡下看着植物表皮氣孔一開一合,亦覺得有趣。在教授的教導下,張浩明白了植物對生態系統及人類的重要性,因而決心進入植物研究的世界。
進行植物研究,絕不是安坐在實驗室那麼簡單。張浩指,在中文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時,在7、8月隻身到石澳的山上挖泥土和鳥糞樣本作研究,當時地面溫度近40度,令他差點昏倒,甚至擔心「如果冇人發現,可能成個人就冇咗。」但見證研究得出結果,便覺得「原來我們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幫到社區幫到人。」
樹藝業青黃不接 讚學生「幾捱得」
發展局在2017年年初完成一項人力資源研究,預計本港樹藝、園藝及園境行業(綠化行業)在2018年將出現約逾2,500個空缺,其中前線人員的短缺尤為嚴重。
張浩認同行業前線人員面臨青黃不接,人手不足。他指,教育不足是最大困難,期望培育更多年輕人,帶動行業發展。但他直言對行業前景並不擔心,「始終學科在歐美國家是傳統學科,只是香港認識不足夠。」
張浩指,大部分學生剛開始對學科並不理解,但當他們開始實習工作,便會漸漸理解環境保育的意義。他亦指,有些學生到球場工作,首個星期需要到球場清理雜草,他們面對日曬和高溫,並沒有放棄,令他覺得年輕人其實「幾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