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逾萬棵樹被吹倒 學者設索引助找適合本港環境樹木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今年9月中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本港多處滿目瘡痍,塌樹更影響交通。職業訓練局屬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的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根據本港植物種類研究索引,將原生植物分類,並建議在不同地點種植合適的原生植物,並計劃在本月內將研究成果遞交給發展局。

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指本港城市綠化空間有待改善。(受訪者提供)

被吹倒多為細葉榕和大葉榕

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本港期間,政府收到數萬宗塌樹個案。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指出,塌樹多為細葉榕和大葉榕,這類樹木樹形較大,樹身較重,但生長環境卻較小,故難以支持其生長,容易被吹倒。而本港上世紀中種植的大量台灣相思,亦逐漸步入老年期,加上本港市區的公共綠化空間內,只有約兩成為原生植物品種,反映本港公共綠化仍有進步空間。

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設計索引將本港原生植物分類。(受訪者提供

依據資料分析 親身考察

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應用歐美國家常用的「框架物種方法」,按《香港植物誌》中對植物品種的描述,以及包括植物生長率,更新能力,耐旱力等7項指標,並親身實地考察,研究出一套應用於本港的索引,將原生生物分為三類,並建議在不同地點種植不同種類原生植物。

不同植物各有特性 適合不同位置

張浩指,先鋒植物(pioneer plant)的樹形較高,在水份及營養不足的環境亦能生存,因此適合在馬路邊,街道種植;而補植斜坡用框架植物,樹形較矮,對水份及土壤的要求較高,因此較適合種植在需補植的斜坡;而斜坡用多樣性框架植物,樹形小,在較惡劣的環境下亦能生存,因此可種植在馬路邊或斜坡。張浩續指,考慮本港樹苗供應多來自廣東,故樹苗供應的穩定性亦是建議樹木種植時的考慮因素。

稀少生物依賴原生植物

羅敏儀解釋,「原生植物」指原生生長於當地,在有人類之前便存在的植物。該類植物的壽命較長,可逾幾百年,且能在自然狀態下自行繁殖,不太需要特別施肥,淋水及防治蟲害等人工保育步驟,故保育成本較外來品種低,更可減少碳足印。

同時,羅敏儀指,市民對原生植物的認識不足,例如以為「動物食咩植物都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她指,本港某些稀少的動物,需要依靠特定的原生植物才能生存,若沒有足夠的寄主植物,依賴它們生存的動物亦會消失,例如罕見的燕鳳蝶依賴寬藥青藤,而金裳鳳蝶依賴印度馬兜鈴。種植原生植物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並將動植物帶入城市空間內,讓市民享受更好的綠化空間。

羅敏儀建議政府引入更多原生植物樹苗到本地種植,投放更多資源於本港樹苗及環境研究,同時在環境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上做好公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