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專資會撐填海建人工島 李焯芬倡設委員會共商議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填海1,700公頃建「明日大嶼」,造價被指或逾萬億元,人工島將難以抵禦風暴潮。由專業人士組成的「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力撐填海建人工島,會長李鏡波認為,只要政府賣出20%人工島土地,已可收回成本、甚至賺凸;地質工程師及水利專家李焯芬指出,現時討論堤圍需要12.5米高,言之尚早,認為需要理性分析。
現時填海爭議不斷,曾任共建維港委員會主席六年的李焯芬,提出仿效當年的模式,將不同意見人士拉進委員會,就如共建維港委員會當時有環保團體、泛民政黨人士,共同商議明日大嶼計劃。
可供110萬人居住 成本或逾萬億
林鄭月娥在10月初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建議分兩階段填海造地。首階段在交椅洲附近建造約1,000公頃人工島,並爭取2025年開展工程,第二階段則在喜靈洲附近建造約700公頃人工島。期望2032年起,填海逐步完成後,可興建26至40萬個單位,當中7成為公營出租和資助房屋,可供70至110萬人居住。政府預計連同配合設施,至少需4,000至5,000億元;但有專家則料成本達1萬億元。
曾任規劃署署長四年的凌嘉勤,昨在專資會與傳媒交流午宴中表示,政府每十年就要做一次大型規劃,「否則唔知前路點行」,早於1990年代已提出在大嶼山以東填海,只是選址與明日大嶼計劃位置有少許差別,其後列入2030+計劃,稱為「東大嶼都會」。他稱,東大嶼都會不是一個「大餅式填海」,而是顧及該處水流設計,因此鋪排成數個人工島,「係生活優美社區,近海、無車、少車環境……唔會起豪宅,現在新屋邨肯定靚過半山區環境。」
賣350公頃土地 料可賺凸
對於被指造價為天價,專資會會長、會計師李鏡波表示,2009年至今年10月,政府共賣出230萬平方米(230公頃)土地,粗略計算收入為5,867億元;假設東大嶼人工島的地價比市區低一半,政府只要出售20%、約350公頃土地,已夠收回開發成本、甚至賺凸。
該會理事、測量師林力山表示,市建局以呎價2.3萬元破紀錄價收購中西區舊樓,港鐵黃竹坑站補地價每平方呎樓面面積要1.1萬元,填海每平方呎成本1,500元,相對划算。
凌嘉勤倡用本港「惰性物料」填海減成本
凌嘉勤稱,有方法壓低填海成本。他透露,香港每年將1,500公噸、稱為「惰性物料」的建築廢物等,用船運往台山,歷年已為該市填出600公頃土地,「我哋仲要每年上去北京提出,畀錢人哋,再用船運150公里去!」若本港填人工島,可使用這些惰性物料,節省成本。對於持續有批評香港填海,他不忿說:「新加坡填海就話有遠見,香港填海就被批掟錢落海、大白象、逆天而行!」
反對填海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早前在網誌指出,隨着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為抵風暴潮,人工島需建高達12.5米堤圍。曾任港大副校長的專業地質工程師及水利專家李焯芬教授指出,落實填海需要詳細研究,包括可行性、環境評估及設計,現在定出堤圍高度,屬言之過早,因為要防大海嘯或防超強颱風山竹來襲,都有所不同。
李焯芬其後回應問題時再指出,對於高風險因素,他認為都可解決,包括自然災害,並諷刺說:「可以將全世界樓宇設計到可防10級地震,但有冇咁需要?要有好理性分析。」
前地政總署長:用土地收回條例需長時間
專資會房屋規劃及地政專責小組副召集人鄔滿海提出補充看法,他指,明日大嶼計劃除增加居住單位,還有改善環境作用,原因是需要土地應對將出現的樓宇老化問題,「到2046年,會有30幾萬間單位,樓齡超過70年,所以需要土地重建,安置居民。」
該會研究委員會副主席劉勵超曾任地政總署署長,他指,目前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僅有15平方米(161平方呎),在已發展地區屬於最小,若要增加10平方米,便需多7,000公頃面積;若認為填海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不應填海,「咁遠水會更加推到遙遙無期,此時不做,更待何時?」他另認為,引用「尚方寶劍」──土地收回條例,收回農地和棕地發展,所花時間可能甚長,「向地產商幾百蚊一呎收(農地)地,會唔會收到?如有司法覆核,時間可能仲長,分分鐘變成『遠水』。」
李焯芬提出仿效共建維港委員會,除官員外,也有環保團體、泛民政黨人士,共同商議如何同時保護環境、又能優化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