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回收基金 催生香港首個黑膠袋破碎再造項目

撰文:鄧芯怡
出版:更新:

「日日蝕住做」,「收一車,蝕一車」,「唔知可以捱幾耐」這些心聲,是記者過去數月訪問回收商時聽到最多。
為打救正在走下坡的回收業,政府去年推出「10億回收基金」,首階段獲資助名單4月底公布,港府共批出逾2700萬元,佔總額不足百分之三,有29個項目成功獲批,包括本地首項黑色垃圾膠袋再生計劃,為廢膠袋帶來新出路;亦有過半數項目與膠樽回收有關,預計可令香港一年內增加超過225噸廢膠的回收量;而獲資助金額最多的職安局,擬斥1400萬元舉辦認證計劃,令回收商更容易更便宜買保險。

2014年施政報告提出「十億元回收基金」,第一期名單終於出爐。首輪94宗申請,當中29個項目成功獲批,涉款2707.5萬元,佔整項基金2.7%。獲批項目包括廢電器回收計劃,煮食油收集計劃、以及廢膠袋再生。

240萬首項廢膠袋回收再造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的回收公司, 獲批全港首個黑色垃圾膠袋回收再造項目。劉耀成指:「其實本港有公司做膠袋再生項目,但只限較乾淨和透明的膠袋。黑膠袋再造成本高,因為黑色出路少,價值低,現時都未有公司願意做。」劉耀成坦言,有回收基金資助,才有意欲做這「蝕本生意」,因為由乾淨膠袋製成的透明膠粒,每噸可賣6000元,而由黑色垃圾膠袋製成的膠粒,就只有3000元一噸,足足平了一半。

劉耀成指準備購買的機器大約二百萬,所費不菲。(受訪者提供)

處理工序繁複,是另一個令黑膠袋至今未被回收再造的原因。劉耀成指,黑膠袋有雜質和污染,比處理透明膠袋要額外經過破碎、清洗、沉澱、分隔、「揸水」等程序,成本自然較高。他說以上工序也要購買機器,估計二百幾萬, 再加上買車運輸、改建回收場、平整地台等等又要二百幾萬,即整個項目預計四百幾萬,回收基金以一對一資助,即撥款240萬。

劉耀成說自己本身做廢紙回收,每日也收到很多黑垃圾膠袋,希望能將它們破碎回收,不用再丟至堆填區。(陳焯輝攝)
盛載廢紙到回收公司的黑色垃圾膠袋,堆積如一座大山。(受訪者提供)

劉耀成指他本身經營廢紙回收,和其他同業一樣,每日都會接收大量盛載廢紙的黑色垃圾膠袋,現時只有送到堆填區,十分浪費。他現計劃購買機器把這些膠袋再造成新膠粒出口,徹底落實回收。項目預計於今年9月投產,每日可以處理5噸廢黑色膠袋。

除了廢膠袋重生,環保署5月公布了29個獲批項目中的24個計劃資料,詳見下表:

部分獲批項目簡表如下:

企業資助計劃:

資助企業提升效率,以1對1形式發放
數量(項) 金額(萬)
收集及處理廢食油 、油罐  3 229
膠樽回收 15 136.5
廢膠袋再生 1 240
廢金屬及廢紙回收 1 270
家居電器回收 1 10
其他 1 12

行業支援計劃:

資助非牟利機構提升業界運作水平,全數資助項目

   
職安局:定職安水平,辨培訓及認證 1 1400
品質保證局:回收廚餘、食油、輪胎等的作業守則 1 220
浸會大學:回收玻璃、廢紙、塑膠、金屬的作業守則 1 190

15個膠樽回收計劃帶來225噸回收量

29個獲資助項目中,有15個也是「社區廢膠樽回收」,各獲批9.1萬元。到底這些公帑回收商要怎樣運用?政府沒「限死」,例如申請人可聘請額外員工,或添置新設備等,只要在9個月內,回收15噸膠樽,即可符合撥款要求。以數字推算,15個項目可為香港帶來225噸的廢膠回收量。

綜合環保署及獲批申請者提供的資料,款項可用作:

購買額外設備:如手套、鐵籠、推車、貨車
印製宣傳單張:推廣回收項目
額外聘請員工
消耗品開支
交通開支

陳先生是其中一個獲得回收基金資助的回收商,他對經營前景未感樂觀。(鍾偉德攝)

在將軍澳開回收鋪頭的陳先生,成功申請9.1萬「社區廢膠樽回收」計劃。他說因為這筆資助才重新開始回收廢膠:「我3年前停止收膠,那時候跌至一公斤5毫子,日日蝕住做。」他說計劃要達到15噸回收目標,因此需添置鐵籠、推車等設施,他認同回收基金可鼓勵業界逐步重新回收膠樽,免送去堆填區。

職安局推投保優惠 業界:吸引力不大

與上述的企業支援計劃不同,行業支援計劃接受非牟利團體申請,並全數資助相關項目。回收基金首輪資助項目中,共有3個項目獲批,得到最多金額資助的是職業安全健康局,達1400萬元,項目旨在提升回收再造業的職安健水平,為期3年。 回收商參加計劃獲得認證後,當他們在聯保局購買保險時,可獲八折保費優惠。計劃簡介如下:

1.提供免費培訓予管理人員、前線員工、機器操作員等
2.顧問服務:視察及教導如何整理工作場所
3.資助購買防護裝備:手套、鞋、防護罩等

小本經營的回收商,工作場所都較狹小,不小心使用推車、鐵籠、壓紙機等都易生意外,所以一直很難買保險。(鍾偉德攝)

回收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郭振華認為,計劃有助減低回收業經營成本,也可吸引人入行。他解釋:「現時不少回收商屬小本經營,店主缺乏職業安全知識,或沒有指引給予員工,而回收業很容易發生意外,例如搬運時撞到受傷。早年業界發生幾宗工業意外,令保費急升,有保險公司甚至不受回收商投保。相關計劃可提升前線人員的安全意識,又可讓回收商以較平的價錢買保險,對回收商和工人都有利。」

不過,有業界認為計劃的吸引力不大。經營8年回收生意的徐先生直言,「即使免費上堂,也要有時間,自己或派員工去上堂,就少了一個人工作;還要視乎計劃會否很麻煩,要經常交報告才有優惠,要求太多又沒有平很多,就不會考慮了。」

回收業界亦有不少聲音說,效法外國直接補貼每公斤回收物料價格最有效,希望回收基金考慮。(江智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