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對談】施永青:港府應學新加坡 阮穎嫻:未做到

撰文:張雅欣
出版:更新:

「香港每個小家庭,閒閒地 (最少 )應住一千呎。」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說。
港人的居住困局觸發特首林鄭月娥啟動「土地大辯論」,《香港01》請來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以及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談論覓地建屋方法,以及香港人的居住權。

我認為香港每個小家庭,閒閒地(至少)應住一千呎。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

香港人的居住權

「我認為香港每個小家庭,至少(閒閒地)應住一千呎。」施永青認為,政府應該保障香港市民的居住權,讓香港人住得恰如其份,與同等經濟發展的城市相若。目前,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161平方呎,明顯低於區內其他大城市如台北、東京和上海(這三座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依次為224平方呎、201平方呎和194平方呎)。

「假設公屋制度是非常好的,申請的人半年內是可以上到樓,那我就覺得你(指政府)是做得到。」阮穎嫻指出,香港政府透過公屋制度保障港人的住屋權,然而制度效率非常低。截至6月份,公屋輪候冊人數攀升至28萬,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阮穎嫻指,政府難以主導房屋供應,原因在於手上的土地儲備不足,而且政治議價能力低。目前,政府估計四大發展商手上持有的農地超過1,000公頃,較政府的土地儲備為多。

目前,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為161平方呎,落後於東亞地區其他其他大都會如台北 、東京和上海。(資料圖片)
其實居住權和炒樓權是兩回事。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

政府應幫助市民買樓?

「第一次上車的責任,應該是政府承擔起來。」施永青批評目前居屋的抽籤制度猶如買六合彩,即使市民符合資格並輪候多時,能否買到居屋仍取決於彩數。他認為政府要作出承諾,設立有效的輪候機制,保障所有未有物業的香港人有機會買一次首置上車盤,並以「500呎兩房一廳」作為標準,令市民能夠安心結婚生子。

「其實居住權和炒樓權是兩回事。」阮穎嫻強調,置業屬私人領域的事,市民可自行決定自住或投資,政府沒有責任保障市民一定能夠置業。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2016年擁有自置居所的家庭比例為48%,較10年前的53%大減5個百分點,反映十年間新業主作投資用途而非自住用途的比例上升。

阮穎嫻強調,置業屬私人領域的事,市民可自行決定自住或投資,政府沒有責任保障市民一定能夠置業。(黎家浩攝)
政府自己沒有地的時候,它怎樣去主導房屋供應呢?就是主導不了。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

香港可仿傚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政府承擔興建組屋,容納超過八成人口。被問及香港能否仿傚新加坡模式,阮穎嫻直言「香港暫時未有這個條件」,施永青則認為港府難以複製新加坡的具體政策,然而當地政府的精神值得借鏡。

阮穎嫻解釋,新加坡在立國之初動用「Land Acquisition Act」,即類似香港的《土地收回條例》,將發展商的地全數收購並作出賠償,以致新加坡政府本身,能夠成為國內最大的發展商。她強調,要做到新加坡模式,政府要有極大量土地和房屋供應「當政府自己沒有地的時候,它怎樣去主導房屋供應呢?根本主導不了。」她認為,港府若希望仿傚星洲,需要擁有更大的政治實力。

「完全學新加坡當然做不到。但是,什麼要學呢?就是那個精神,或者政府的理念。」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積為323平方呎,施永青指,貿然増加公屋面積只會進一步壓縮供應。港府應參照的地方,在於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承擔,以解決本地人的住屋需要為目標。他認為目前樓價已經嚴重跟香港人的購買力脫節,即使政府推出辣招,成效亦非常有限。「一定是放棄現有的私人市場,那個市場是無法解決香港民生問題的。一定要有一個獨立的市場,去解決香港的民生問題。而那個市場,是政府會主導的。」施永青在對談結束前總結。

一定要有一個獨立的市場,去解決香港的民生問題。而那個市場,是政府會主導的。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
施永青認為,港府應有房屋政策上所承擔,並以解決本地人的住屋需要為目標。(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