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下】批業界只顧賺錢 林超英:仍有無盡可能性

撰文:黃靜薇 張嘉敏
出版:更新:

前天文台台長、現任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正是牽頭推展荔枝窩民宿計劃的人。他說,荔枝窩由當初只剩寥寥可數的居民,到現時每逢假日的熱鬧景況,「比其他鄉村係行前咗幾步。」林超英亦形容於本港發展生態旅遊「可以好孤獨」,因現時不少所謂綠色旅遊仍着重「食、玩、買」,偏離深度遊的本意,這與部分業內人士的思維有關。但他仍堅持生態旅遊有無限可能性,可融合其他旅遊元素,滿足不同旅客需求,「老公想行山又可以,之後可以帶着喜歡購物的老婆來香港。」記者:黃靜薇、張嘉敏攝影:盧翊銘、羅君豪、林若勤

林超英於2013年起,聯同荔枝窩村民發展生態遊,發起復耕計劃,令荒廢農地重現新機,更爭取到馬會資助改建村屋為民宿用途,復修原本倒塌、殘舊的村屋。

發展生態旅遊牽涉不少利益瓜葛,身邊不少人勸喻他放棄發展,但林超英始終堅持。(羅君豪攝)

林超英熱愛大自然,辦公室角落放滿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書籍,牆上更展示着荔枝窩村的鳥瞰圖,「生態旅遊唔止行山、睇植物,更重要係講關於香港的故事。」這句話,正好道出他想在荔枝窩做的事。他相信香港仍有不少人有心改變本港旅遊業生態環境,但坦言發展生態旅遊牽涉不少利益瓜葛,身邊不少人擔心其安危,勸喻他放棄發展,但他始終堅持:「搞生態旅遊係可以好孤獨,但一步一步來、見招拆招啦。」

本港業界冷待綠色旅遊

林超英表示,香港現時不少所謂綠色旅遊仍着重「食、玩、買」,偏離深度遊的本意,這與部分業內人士的思維有關,「香港旅遊業十幾年來食慣大茶飯,覺得生態遊多餘、無錢賺。」

他憶述多年前曾參與本港旅遊業界的研討會,於會上提出綠色旅遊的意念,惟引起業內人士強烈反對,「現場有人大聲說收口啦,這些賺不了錢!」他坦言時至今日,部分業內人士仍冷待生態旅遊,「仍然認為辦多些零團費、購物團便最好,付出最少便能賺最多錢。」但時代會變,他舉例說,以往港人出外旅遊要做「土皇帝」,無論食、住、買也要最好,「這種獵奇式的旅遊方式已漸漸消失,更多的是着重靈性上的改變,追求有更深層次的得着。」

城規會去年通過由「香港鄉郊基金」牽頭的民宿計劃,得到馬會資助5000萬,將逾20間房屋改建為民宿,發展成「客家生活體驗村」。(盧翊銘攝)

近年,衝着香港郊區景色而來的旅客日漸增多,不單止有歐美日各國旅客,追求生態或深度旅遊的內地客亦不斷增加,「內地有很多人沒見過海,一來到香港便要去沙灘游水;有些人喜愛看地區陰暗面,便到深水埗看惡劣的居住環境。」他稱香港擁有多元化社區,「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在行山期間會有一條鄉村(出現),還可以有碗豆腐花吃。」

林超英認為生態旅遊有無限可能性,可融合其他旅遊元素,滿足不同旅客需求,「老公想行山又可以,之後可以帶着喜歡購物的老婆來香港。」

林超英於03年聯同荔枝窩村民發展生態遊,發起復耕計劃。(羅君豪攝)

放眼外地,不少地區致力保護當地生態,與原住民發展深度旅遊。如受不少港人喜愛的旅遊地點台灣,近年亦積極發展生態旅遊,42條生態旅遊行程,包括台中阿里山國家公園及台南墾丁國家公園,均是由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組成的委員會遴選出來,由旅行社承辦。為免過分擁擠,生態旅行團人數限為四至六人,同時限制乘坐大型旅遊巴進來,以免對環境造成傷害。約六至七成的團費收入會優先回饋當地,如聘請當地導賞員、保護社區環境等。政府部門則負責規劃各類生態旅遊路線,由當地居民導賞,並為遊客解說。

林超英建議政府應參考外國經驗,設立生態導賞員的牌照制,推行有本地特色的深度遊,為生態遊提供出路,「改變不了現時從業員的心態,唯有靠更多有心的年輕人入行。」

【生態旅遊】系列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發展生態遊 民間單打獨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