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上】荔枝窩保育漸見起色 居民慨嘆「單打獨鬥」
生態旅遊近年興起,早於2002年,政府就提出要積極研究和發展新的生態旅遊。一晃十多年過去,民間團體舉辦的農地復耕、鄉郊保育旅遊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亦提出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包括支持活化有400年歷史的荔枝窩興建民宿。不過,有致力於保育荔枝窩的原居民慨嘆,現時不少本地團去郊外生態遊都講求「玩盡食盡」,無法深入了解區內生態和文化價值。另一邊廂,於大嶼山梅窩亦有鄉民希望將區內獨有的景點活化保育,與政府周旋逾十載。記者:黃靜薇、張嘉敏攝影:盧翊銘、羅君豪、林若勤
在沙頭角禁區附近,與鴨洲及吉澳形成一個小三角的荔枝窩,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不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單,更於2016年被國際著名旅遊指南書《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選為「亞洲十大最佳旅遊景點」。
目前每逢星期日才有渡輪前往荔枝窩,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自2000年起開辦荔枝窩生態旅遊團,「旺季時,每個周日起碼有逾千人進去。」旺季是指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期間,那時候天清氣爽,遊人擠滿整條村落。
遊走荔枝窩 見證獨特生態文化
由馬料水搭渡輪前往荔枝窩需時約90分鐘,沿途可觀賞到地質公園部分景觀,如著名的「鬼手岩」、船灣淡水湖等,有時亦會有海鳥燕鷗在海面上掠過。李以強說,希望下一步發展船上導賞團,進一步拓展荔枝窩深度遊。
下船步行約五分鐘,即可到達由300多棵樹組成的全港最大的銀葉樹群,部分有既長且寬的大片板根。李以強拾起一顆呈橢圓形,中間有凸起「背骨」的銀葉樹堅果,笑問:「似唔似鹹蛋超人?」銀葉樹群旁的紅樹林,有齊全港八種紅樹品種,亦有大量樹齡逾百年的百花魚藤,粗壯的樹幹彎曲地懸掛空中,部分斷開散落地上,「有人當韆鞦咁坐,整爛晒。」李以強惋惜地說。他又介紹,紅樹林內還有一種亞熱帶地區罕見的海草品種,是香港獨有的矮大葉藻群。因為機場第三條跑道、港珠澳大橋等基建,這種稀有海草在本港其他地區遭破壞殆盡,只餘荔枝窩存在,這裏已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荔枝窩亦被列為地質公園,村落旁邊有一片風水林,不但可防止山泥傾瀉,保護村民,更能形成微氣候,以作降溫之用。風水林裏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三棵百年古樹—通心樹、秋楓樹及五指樟樹,全被列入古樹名冊。
穿過風水林,映入眼簾的便是逾400年歷史的荔枝窩村。這裏是全港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村落,圍牆內的房屋多已屹立一個世紀,211間屋以「三直九橫」方式排列,充滿客家文化特色。部分房屋以泥磚砌成,採用傳統客家建築設計:左邊為浴室,右邊為廚房,客廳正後方為睡房,上層設有閣樓。
社企「暖窩」負責人麥欣欣的母親是荔枝窩原居民,她從小常常進出村落,目睹村內多年來的變化:「以前好多人種田,但後生嘅搬走,老嘅又無力落田,農田慢慢荒廢。」直至數年前,荔枝窩發展漸見起色,不但吸引遷走的原居民回流,甚至有新居民搬進,令村落回復生氣。麥欣欣當時認為村內需要社企支持發展,照顧村民所需,故毅然辭去大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工作,設立「暖窩」。
她將家族祖屋改建為餐廳,食材盡可能使用村內農夫種植的植物,推廣低碳飲食之餘,亦幫助農夫作業。她亦舉辦不同活動,希望向外推廣生態旅遊,如9月份便有攝影比賽「荔·景·生態」,吸引更多人認識荔枝窩的不同面貌。
遊人爬樹偷摘果 旺季人滿為患
城市規劃委員會去年通過由「香港鄉郊基金」牽頭的民宿計劃,並得到香港賽馬會資助5,000萬元,將逾20間房屋改建為民宿,發展成「客家生活體驗村」。不過,活化亦衍生問題。隨着荔枝窩名氣漸大,居民收入得到保障,吸引不少遷走的居民回流搞生意,卻難以在發展與保育間取得平衡。自2000年起開辦荔枝窩生態旅遊團的李以強曾目睹遊人攀爬樹木、偷摘果實,甚至擅闖民居順手牽羊,「多咗人唔識守規矩。」
麥欣欣亦批評,坊間旅行社舉辦的一天團,偏離生態深度遊的原意,「去郊外都要講玩盡食盡,咩都要抵。」她斥責不少本地團逗留時間只得45分鐘,難以深入了解區內生態及文化價值。有團友更將膠樽隨處丟,令下水道淪為垃圾崗。
致力推廣荔枝窩生態遊的麥欣欣與李以強,不約而同形容本港發展深度遊是「單打獨鬥」。「香港咩都無,政府以前連郊野旅遊係咩都唔知。」他們以人數管理為例,近年荔枝窩漸成生態旅遊熱點,令不少本地旅行社蜂擁舉辦郊野一日遊,旺季假日經常有三、四團同時到訪,令村內人滿為患。
【生態旅遊】系列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發展生態遊民間單打獨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