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病態肥胖可做縮胃手術減重 胃容量降九成 做手術有條件
現代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令肥胖問題成為都市病之一,衞生署2016年發表的調查指出,有近四成18歲至64歲的港人體重指數(BMI)超過23,屬肥胖或超重。
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黃健鴻指,若肥胖帶來的疾病於內科方面很難控制時,或需考慮以外科方法減重。他透露全球有約7成人會選擇接受縮胃手術,較以往的繞流手術簡單及安全,有效減少肚餓感,惟術後必須靠改變飲食習慣及持續運動來保持體重。
位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香港中文大學代謝及減重外科綜合診所,每年有不少求診者,黃健鴻透露,求診者的BMI一般逾30,屬病態肥胖,佔全港人口約4%,診所會為有需要的病人做外科手術減重,而BMI達35以上已開始要考慮做手術。
束胃帶有發炎風險 胃水球治療僅屬暫時性
中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黃健鴻逐一解說現有的幾種減重手術,較早期引入本地是較簡單的束胃帶,以利用一條矽質的帶放在胃部上半端,帶的鬆緊度可調整,控制食物進入胃部的速度,不過由於肚餓感未有減去,若繼續進食或會撐大胃部上半端。此外,矽質帶是外來物質,有發炎或移位的風險,效果不理想。
黃健鴻指放置胃水球並非手術,相對來說是暫時性的治療,由於放水球後約半年便要取出,部份病人會慢慢復重。他續指,水球的作用是讓病人接受減肥手術前,先減走部分體重,以減手術風險。
縮胃手術切走胃大彎 較傳統繞流簡單及安全
胃繞流手術是黃健鴻口中「較複雜」的手術,手術是將胃上半端切斷,將小腸駁至胃部變得「直腸直肚」,食物很快到小腸;惟由於食物不會經過十二指腸,術後較難吸收維他命,部份人需長期服用補充劑。
而於約2006年引入的縮胃手術則相對簡單,手術會將胃部的大彎部分切走,令胃容量縮小,手術不用將腸和胃接駁,因此安全性相對較高。黃健鴻指,切走胃大彎同時會切走肚餓激素,從而令人的饑餓感減少。正常人的胃容量約2公升,縮胃之後胃容量只得100至200毫升,裝不下一包紙包飲品。
現時約八成本地病人選擇做縮胃手術,不過有文獻發現,胃繞流手術能有助恢復胰島功能,有病人會為了控制好糖尿病而接受繞流手術。
要接受減重手術 必先要有決心、夠年輕?
縮胃或繞流手術可為病人減去約6成的多餘體重,為降低減重手術的風險,病人於手術前需會見營養師或接受水球治療,先減去約5%體重。若病人未試過減重,診所不會為其做手術。黃健鴻指,病人手術前一定要有減重的決心,付出過努力嘗試;而病人如果手術後不配合運動、飲食習慣的改變,亦不聽從營養師指示,減重效果一樣會差。 若病人的肥胖與情緒及心理問題有關,如有抑鬱或暴食,會由營養師或心理治療師作評估,若術前未能解決,或會影響病人的減肥效果。
減重診所主要為18歲至60歲的人做手術,會考慮患者做手術是否能改善生活質素,若年老人士有其他疾病,即使減重亦未必能逆轉,或不會為其做手術。
中心開設17年 每年平均近200宗新症
減重診所自2001年設立,翌年起為病人做減重手術,黃健鴻指最重的病人體重高達196公斤,BMI達67,接受了繞流手術後減至約110公斤,身體狀況有好轉。
現時中心每年平均有160至200個新症,但資源所限,每年只能為約200名病人看診,以及做70至100個手術,現時新症的輪候時間已超過一年,不過手術始終有風險,黃健鴻透露,每年約三分一病人肯做手術,亦有部分經篩選後不適宜接受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