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綸網誌介紹香港採礦業逾百年 未來繼續開發新石礦場
撰文:梁德倫
出版:更新: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1日)撰寫網誌,指香港不少地方名字都有一個「石」字,因為地方與石礦場有密切關係,並指香港石礦業已有過百年歷史,亦為香港提供珍貴可發展土地。
黃偉綸指,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同規劃署近日在中環展城館,合辦「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除了講解香港石礦場的歷史、採石工序及石材應用,亦會提到前石礦場用地發展及香港對新石礦場的需求。
他提到,香港石礦業最早可追溯至1841年,因為開埠初期需要大量石材建設維多利亞城,當時政府就地取材,在發展區附近開發了多個石礦場,包括港島沿岸的筲箕灣、石塘咀及摩理臣山,以及後來九龍半島沿岸的茶果嶺、茜草灣、牛頭角及鯉魚門,和何文田採石山。
黃偉綸又說,花崗岩塘石塊是早期建築物、擋土牆、水塘及海堤的主要建築材料,現存的舊高等法院大樓、舊中區警署建築群、舊青洲燈塔、西營盤社區大樓等,都是以本地開採的花崗岩塊建成。隨著道路網的發展,以及 20世紀初引入混凝土作主要的建築材料,石礦業便轉為集中生產碎石,作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用於道路建設。
為確保有穩定的碎石供應,政府會定期檢討石礦場政策,並利用合約模式集中發展多個大型石礦場,包括屯門藍地、南丫島、平山、石澳、安達臣道、鑽石山等,以滿足香港八十至九十年代對石料的需求。
現時,香港只剩下屯門藍地石礦場仍然運作,該石礦場將於2022至2023年左右完成開採。政府已着手為開發新石礦場的可行性和選址進行研究,務求令新的石礦場能適時投入運作,延續本地的石料生產。黃偉綸說,安達臣道石礦場是一個復修後發展的好例子,該石礦場1956年起開始運作了超過半世紀,2017年停止開採,修復後可供發展的面積超過4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