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樹木未見森林 罕見病患者求醫路仍漫漫
罕見病患者的訴求,其實縈繞多年。池燕蘭離世已一年,去年4月11日,她在立法會有關罕見疾病藥物政策的公聽會發言提到,自己因患結節性硬化症,身體長滿腫瘤,肚子大得像孕婦,懇求醫院管理局伸出援手,資助患者用新藥。她當日泣訴,自己體內的腫瘤已爆過一次,很擔心何時再爆,爆的時候怎辦,「是否會死呢?」最終悲劇短時間內發生。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其後在社交網站Facebook發出貼文,狠批官僚制度「殺人」,輿論嘩然。池燕蘭的死,引起社會強烈迴響,要求檢討現行罕見病政策的呼聲,此起彼落,政府亦難袖手旁觀。
池燕蘭等不及那遲來的藥物資助,其患同一罕見病的14歲女兒陳心研,則獲撒瑪利亞基金資助,今年2月起終於用到新藥。記者曾嘗試邀請池的家人受訪,對方婉拒。池的胞姊以文字回覆,字裏行間,令人唏噓。
池燕蘭女兒獲資助 既喜又悲
池燕蘭胞姊形容,心研獲資助是喜又是悲:「她的幸運是用自己身體換取的。她因腎內一個四厘米的瘤,才達到資助的其中一項要求。作為她身邊至親,能獲撒瑪利亞基金資助,是喜,但得知她之前因沒機會服用Everolimus(新藥),腎腫瘤已長至四厘米,是悲。我們希望她能得到有效治療,為何當局要給她及其他病患者一個苛刻及矛盾的門檻?
治療結節性硬化症的新藥Everolimus費用不菲,據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主席阮佩玲指,本港約有200名患者,成人患者每月藥費須兩萬元,基層病友根本負擔不起。池燕蘭去世不足三個月,即去年7月,該藥才正式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的安全網,合資格患者可獲資助,但只限有腦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型細胞瘤的患者,同年11月擴展至腎腫瘤達三厘米大的患者。其餘患者仍要自費購藥。
醫管局回覆《香港01》時指,至今共有六名患者獲撒瑪利亞基金資助使用藥物Everolimus;當局會繼續檢討藥物Everolimus的資助範圍。
逆權師奶走到最前線
去年與池燕蘭一同到立法會公聽會,還有另一名結節性硬化症患者、62歲的江太。戰友突然告別,江太去年5月聯同病人組織、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到政府總部外穿黑衣抗議,嘆「無語問蒼天、官心何太忍」。江太兩名女兒亦患同一疾病。長女2016年5月離世,幼女今年申請到資助服用Everolimus。江太憶述,自己當日沒有公關擬定腹稿,當時爭取資助尚未有眉目,而池燕蘭不幸逝世,她難過之餘,感覺政府擺官腔,重複稱會檢討云云,但遲遲沒有實質措施,她遂走上抗議最前線。
自嘲為師奶的江太說,不會想像自己會接受記者訪問,上報紙、上電視,「為何會這麼大膽?曾經退縮過,心想不要搞到那麼張揚啦。但見到大女遭遇不幸,不想細女及其他病友都這樣。」她笑言是「發揮做阿媽的力量」:「在此制度下,已帶走了一個人,不想再有人命損失。動物都講權益,病人都是人……」
面對制度的高牆,病人的力量可以有多強大?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SMA)周佩珊,雖然長期使用呼吸機,但她利用僅能活動的兩根手指,花了四個月完成一份100多頁的建議書,希望政府批准一款治療SMA的新藥物Spinraza引入香港。周佩珊去年10月到特首辦公室外請願,林鄭月娥突然步出門外接收其建議書,更公開派定心丸:「只要有任何希望可以透過用藥幫到大朋友、小朋友,我們都十分願意。」今年3月1日,林鄭月娥偕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到香港大學學生宿舍探望及告訴周佩珊爭取到引進新藥的好消息,令佩珊喜極而泣。
不過,SMA患者正式使用新藥的日子暫未明確。醫院管理局稱,藥物Spinraza目前尚未在香港註冊,政府聯同醫管局與藥廠商討後,藥廠會首先推行一個特別用藥計劃(Expanded Access Programme),為適合的第一型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本港病人,提供免費藥物治療。目前約有十名第一型脊髓肌肉萎縮症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跟進治療。醫管局專家小組正制訂臨床指引,預期可於一至兩個月內開始有序為合適的病人展開藥物治療。當有關藥物完成註冊後,合適的脊髓肌肉萎縮症病人可透過關愛基金申請藥物資助。
周佩珊獲林鄭月娥告知快將用到新藥,公開吐心聲:「黑暗中見到希望。」事實上,本港仍有不少罕見病人在黑暗角落,等待政府引領步向光明。
香港無定義 罕見病乏支援制度
回到最初的起點,罕見病是什麼?它主要由基因突變或遺傳基因缺陷導致,部分能致傷殘、呼吸困難、骨骼發育不全,甚至致命。世界衞生組織粗略推算,全球有四億人口正受6,000至8,000種不同的罕見疾病影響。較常聽聞的包括多發性硬化症、結節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症、基因OTC缺失症、強直性脊椎炎及黏多醣症等。
不同國家及地區,對罕見病的定義不同。剛過去的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罕見病患者與家屬、病人組織偕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走上紅地氈。大會更與香港罕見疾病聯盟製作《金像同行》宣傳短片,片段中多名藝人、導演旁述各地的罕見病定義,例如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每1萬人中只有6.5至10個個案的疾病,便定為罕見病;美國是以每1萬人少於7個個案;歐盟是以每1萬人少於5個個案;台灣是以每1萬人少於1個個案;日本則是每1萬人少於4個個案定為罕見病。他們談及各地罕見病定義如數家珍,到了短片末段,出爐影帝古天樂擲地有聲地詰問:「那……香港呢?」
誠然,香港尚沒有為罕見病設立定義,對病人的支援未有完善制度。政府對此的態度,在回覆不同立法會議員就相關政策的書面提問時,可見一斑。食物及衞生局在文件中提到:「目前,國際間對於罕見疾病 / 不常見疾病並沒有一致的定義,不同國家的定義會因應各自的醫療系統和情況而有所不同。
政府何時為罕見病政策多走一步?
不過,去年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發表的文件,比較了美國、歐盟、澳洲、日本、 台灣、南韓與香港的做法。綜合而言,他們不但設立了指定罕見病的制度,也訂定和控制藥物價格的機制,包括為藥廠提供研發新藥的財政誘因或協助,以至精簡藥物推出市場的審批程序等。除澳洲外,他們又設有病人資料庫。
林鄭月娥雖然接收周佩珊的建議書,但政府何時為罕見病政策多走一步,並未有答案。另一邊廂,張超雄計劃向立法會提交私人法案《罕見疾病防治、藥物及支援條例》,將在香港定義罕見疾病、訂立引入罕見疾病藥物的機制和用藥原則、設立中央罕見疾病數據庫等。
張超雄認為,香港可參考台灣做法,台灣每年全民健康保險開支中0.7%是罕見病相關開支。以兩地人口推算,香港有約2,400名罕見病病人;2018/19年醫管局經常性撥款615億元的0.7%推算,粗略估計若資助罕見病病人用藥,每年花費約4億元,以這筆錢救回他們的性命,他覺得值得。他亦建議政府成立200億元的罕見病及癌症藥物基金。
《香港01》早前就此私人草案的構思,向特首辦公室查詢,新聞處指特首辦公室將有關提問交由食衞局回答。而食衞局回覆稱,在現行的醫療政策下,每一位到公立醫院接受醫療服務的病人均有同等機會接受治療。病人在現行的法例下,已獲充分保障,政府若收到任何私人條例草案,將會按既定程序處理。
為罕見病定義牽涉的爭議與難度,背後其中一個因素,是改寫藥物資助的原則和機制,政府必然要思考,有限的醫療資源如何分配。本港目前主要政策,是推行初生嬰兒代謝病篩查先導計劃,涵蓋24項先天性代謝病,而昂貴藥物的資助範圍由醫管局主責。
目前港府官方以「不常見疾病」稱呼罕見病,醫管局透過政府經常性撥款、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等,為「不常見疾病」的病人提供治療。
藥物名冊資助機制成關鍵
病人能否獲得藥物資助,一般取決於該藥物是否已納入藥物名冊。社會上很多意見認為,醫管局的藥物名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機制需要檢討。其中關愛基金的資助機制將因應檢討結果,於2018年上半年提出建議改善有關機制。有關建議能否切合病人需要,尚待公布。
至於醫管局2005年7月實施的藥物名冊,用來統一用藥及藥物政策,確保病人可公平地獲處方具成本效益、安全及有效的藥物。目前藥物名冊內,大約有1,300種藥物,分成四類包括通用藥物、專用藥物、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不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當局每三個月更新名冊一次。新藥物若要納入名冊,要經過醫管局的藥物建議委員會評估。
資助制度被批欠人性化
所謂的安全網,就是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病人若要申請資助,須經過繁複、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審查,以特定方程式計算實際資助額。根據2017年11月公布的撒瑪利亞基金周年運作報告,於2016至17年度獲基金資助的個案達6,937宗,藥物項目批出資助宗數為2,555宗 (見下表)。基金涵蓋九個類別的醫療項目及29項自費藥物。
就不同的罕見病藥物支援,醫管局做法不一。以特定溶酶體貯積症為例,當局運用政府專項撥款,為患有包括龐貝氏症、高球氏症,法柏氏症,以及一型、二型及六型黏多醣症的病人,提供適合他們的酵素替代療法,療法所需藥物已納入藥物名冊。截至2017年12月31日,23名病人受惠,開支總額為4,000萬元。
另外,政府在2017年8月1日推行新增的關愛基金援助項目,資助有經濟困難並符合特定臨床準則的醫管局病人購買昂貴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目前有兩種疾病在資助範圍,包括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非典型性尿毒溶血症候群。截至2017年12月31日批出八宗申請,涉款3,140萬元。
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主席阮佩玲指出藥物資助制度有矛盾。她稱,目前結節性硬化症的新藥僅少數人受惠,部分未惡化的病人不獲資助。她認為,政府應該用資源拯救他們,奈何政策不夠人性化。該協會將與藥廠合作辦配對基金,資助20名不獲醫管局資助用藥的病人試藥,9月會舉辦籌款活動,協會分擔四分之一藥費,藥廠便會負擔餘下的四分之三。
阮佩玲分享道,病人向撒瑪利亞基金申請資助,好像需要患者的家庭「清晒倉」才會幫你,她無奈指家屬亦需要顧及自己退休,以至供養父母子女的開支。她建議改革制度,例如以病人是否有工作能力來決定資助額,而非整個家庭做經濟審查。當政府願意為家屬承擔一部分支出,病人即使面對照顧者年老、離世,亦不會頓變孤苦無依。
上文刊載自第10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30日)《只見樹木 未見森林 罕見病患者求醫路仍漫漫》。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