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跌價之謎】消失的差價 國際油價瀉七成 本地油僅跌28%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國際油價波動頻仍,不過在2014年開始,價格差不多一直滑落。在今年初,布蘭特期油價格更曾創下12年新低。但是否代表香港駕駛者可以低價入油?

國際油價自去年開始「插水」,本港駕駛者可有機會見到汽油價格大幅回落?(資料圖片)

記者追蹤發現,原油價格雖然自2011年起累跌逾七成,但同期本港零售油價僅下跌28.5%,而且兩者差距愈拉愈大。在今年,本港油價更一度比英美兩地高逾一倍。

城市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設計出一套機制,以證明原油價下跌時,汽油零售價在一段時間內仍未有跟隨其下跌走勢。

記者參照他的研究方法,追蹤國際「原油價格」、「進口油價」和「各大油站平均汽油零售價」的累積變化,把2011年3月25日當天三者價格設為零 ,再一直記錄其後直至2016年3月23日的累積升跌 ,追蹤期近5年。

結果發現,本港零售油價的跌幅,明顯比進口經過提煉石油的價格跌幅為少,相比原油價格,則相差更大,結果如下:

1. 原油價格由監測首天的每公升 5.65港元 (下同) 持續下跌,到今年1月15日跌至1.4元,累積跌幅75%;

2. 同期經提煉的進口油價由每公升6.38元下跌至今年2月最低價2.8元,累計跌56% ;

3. 汽油零售價當時為9.4元,期內最大跌幅出現於今年2月26日,錄得6.7元,僅跌2.7元,跌幅為28.5%。

(香港01製圖)

國際油價下跌,零售油價一般會有滯後,要過一段時間才下跌。為了消除滯後因素,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由傳統上追蹤油價調整的快慢,改為監察累積變化。

(香港01製圖)
國際原油及進口油價雙雙大跌,但本港零售油價未見相應跌幅,除稅後價格較國際其他地區高。(資料圖片)

鍾兆偉指出,數據顯示,原油價格跌幅增加時,汽油零售價跌幅未有跟隨,兩者差距慢慢擴大。他解釋,油公司的地價成本,因為油站合約期長達21年,長期平均攤分;加上燃油稅一直維持每公升6.06元,油公司除了原油價格以外的其他成本,理應未有急增,反映汽油零售價明顯「加多減少」。

【相關文章】

追蹤數據揭三大油企定價幾近一致 學者:明顯人為

從「相關系數」看油公司定價的關連程度

拆解油價相同 連串巧合?

消委會報告:本地油價「加快減慢」

本地油價加快減慢,其實早已有人提及過,消委會去年發表報告,便曾印證這個質疑。消委會分析2013及2014兩年之間,國際原油價格和汽油牌價等公開數據,顯示個別時段有「加快減慢」的跡象,兩者的差距在兩年間增加約一成,反映油公司毛利可能增加。

不過報告出爐後,環境局罕有反駁,批評報告以國際原油價格作為比較基礎,並不適合,指出香港無煉油設備,需要從外地購入成品油,加上零售油商仍有其他如稅項、地價、人工等種種成本,因此零售油價的變動時間和幅度將較國際原油為低。

但事實證明,即使按政府的說法,以進口油價比較本地油價,其跌幅和香港除稅後零售價格仍然相差近一倍,差距是否合理,值得質疑。

鍾兆偉解釋,除卻原油價格以外的其他成本,如地價及燃油稅等理應未有急增,汽油零售價明顯「加多減少」。(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港油價與英美相差逾倍

油價低迷,本地駕駛者仍要「捱貴油」,這是否全球獨有的怪現象?

記者分析自2014年起英國、美國、新加坡以及日本的除稅後零售油價數據,香港零售汽油價長期居於「領導地位」,今年1月,本地油價更加一度與英美兩地的油價相差逾倍。

競委會正研究燃油訂價有否涉反競爭行為

對於油價如此高企,環境局發言人回應稱,車用燃油價格是個別油公司按商業運作原則和本身的運作成本釐定,油價成本資料屬商業敏感資料,政府無權要求油公司提供詳細資料,局方一直敦促油公司應跟隨國際油價回落,盡快調低零售價格,以減輕市民負擔。

發言人又指,《競爭條例》已全面生效,競爭事務委員會已就油公司在燃油價格訂價有否涉及反競爭行為進行研究,局方會適時配合競委會工作。

消委會及競委會則回覆指,正就本地車用燃油業進行研究,消委會更表明國際油價在過去一段時間顯著下調,明白本地消費者期望汽油價格亦會相應調低,目前正計算油公司訂價是否合理,將於稍後公布有關結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