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政府有心求變 創科需向官僚挑戰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過去一年,記者採訪時聽得最多的關鍵字是「追落後」。政府換屆後積極求變,一改多年無為而治的作風。
智慧城市聯盟主席楊全盛留意到,創科氣氛較以往好,「身邊好多做傳統工業如玩具、家電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轉了做創科。有次食飯我們說笑道:如果不做創科,同條鹹魚有咩嘢分別?」
聯盟的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則以這句說話總結2017年創科發展: 「今年創科總算行前了一步,但仍遠遠不夠。」
在中國內地,支付寶、微信支付早已無孔不入,上星期廣州公安部更與微信合作,推出首張微信身份證;新加坡連續五年於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第一,台灣2017年在開放數據方面位居榜首。凡此種種,都證明香港早已落後其他亞洲地區,不過,香港初創企業於2017年已一改之前較為被動的步伐,紛紛加入戰場,為改變香港創科的面貌努力。
在創新及科技範疇,香港於2017年可謂有不少變化,其中較注目的是共享單車。在投資推廣署牽線下,香港於4月引入首批共享單車Gobee.bike,其後雖引發違泊、亂泊等爭議,亦有單車被清走,但亦無阻投資者的意欲,競爭反而愈演愈烈,截至目前為止,除Gobee.bike外,另有五家單車公司在港爭奪市場,包括:Hobabike、Locobike、Obike及Ofobike等。
流動支付方面,去年Payme及支付寶香港相繼加入市場,觸發流動支付大戰。以港幣結算的「支付寶HK」其後更進軍街市、的士和港鐵,悄悄改變香港人的支付習慣。
新政府決心求變追落後
社會上經常有聲音指出,香港創新科技落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似乎意識到問題所在,上任後破格求變,先後到新加坡、天津、杭州等地參觀創科項目,坦言「上任以來在創科範疇中學得最多」,並同意「創新科技可幫助香港解決社會問題,為青年人開拓工作機遇或創業」。其後於10月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以破紀錄的逾3,500字交代未來創科發展的方向。當中勾畫未來發展的八大範疇,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人才、開放數據等;林鄭亦仿效新加坡模式,親自領導一個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協調各部門推動創科,嘗試打破現有各自為政的官僚局限,反映其求變決心。
「(早幾個月宣讀《施政報告》時)我們都很surprise(驚喜),政府終於採納我們多年來的意見。」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林鄭月娥創科政策方向正確,亦較梁振英政府積極,不過仍要觀望能否突破官僚限制。
相應之下,政府對創科的態度也愈趨開放。金融管理局去年9月,率先宣布七大措施,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統、金融科技沙盒2.0、引入虛擬銀行等。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認為,金管局的新金融政策對科技公司十分方便,形容態度是180度改變。以金融科技監管聊天室為例,「(現時開發產品)起碼有專人回應疑難,有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留言後五天就獲金管局約見。」
《藍圖》鋪排混亂 宣傳「離地」
林鄭月娥積極的態度,亦體現於去年年底(12月15日)公布的《智慧城市藍圖》,比原定2018年第三季提早逾半年。各界歡迎決定,惟對《藍圖》仍有不少意見。記者訪問莫乃光當天,對方劈頭就指「今次《藍圖》的presentation(呈現方法)完全不行。政府不是無做嘢,而是做了不懂話畀人聽。」
政府早前委託顧問公司做了一份232頁的報告,詳列政府推行智慧城市六大範疇的建議,包括政策現況及挑戰、短、中、長期措施、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外國經驗、建議可修改的法例等。不過,相比花了500萬元撰寫的顧問報告,《藍圖》簡直叫人失望,莫乃光狠批,「政府班官半年人工也不止500萬(元),但人哋建議的內容,兩頁紙就寫完,寫得很淺,將重點全部忽略!」
除了報告內容,莫乃光亦認為《藍圖》未有以貼近市民理解能力作出闡釋,「作為一份《藍圖》,應該跟大眾講,科技與他們的聯繫是什麼。以醫管局大數據分析平台為例,應告訴市民可如何影響他們:是輪候時間縮短了?還是做手術排期更快?《藍圖》完全無寫。」
莫指,整個《藍圖》只有三大重點項目,分別是數碼個人身份(EID)、多功能智慧燈柱,以及革新政府雲端基礎設施平台和大數據分析平台。「一來,這三個項是全新的;二來,只要有了這三項基礎建設,其他智慧城市項目都可以發展得更快。」因此鋪排上,應將三個項目放在最前,並向大眾重點介紹。
少做少錯 公務員難提顛覆性創新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兼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對政府《藍圖》大體滿意,認為《藍圖》可以讓香港「追落後」,不過批評欠缺量化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KPI)作指導策略性規劃。對此,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曾解釋,每個城市路向不同,難有劃一指標,須待社會達成共識,否則定死指標難回頭。其回應與顧問報告的建議背道而馳,令人失望。
細看《藍圖》,當中大部分內容只是重複《施政報告》提及的措施,並未有太多新建議,莫乃光搖頭嘆息說,「九成九都是施政報告當中寫過,不同的是,施政報告是按部門劃分,而《藍圖》按六個項目來分而已。」形容《藍圖》猶如在《施政報告》中「執藥般執出來」,只是一份工作報告。
莫乃光認為這個現象與政府僵化的官僚體系有關,「寫得出來的項目,一定是通過內部行政程序,必須實牙實齒、有把握落實才會講。」在這個局限下,政府不敢講長遠願景,以致《藍圖》未能超越《施政報告》,「如果有個官話:2040年要全面取消汽油車,但未想好具體如何執行,就會有人話:係咪癲㗎?你見(楊偉雄)局長在私人機構入到政府,都畀程序綁手綁腳就知道。」
另一個原因與公務員文化有關。「現行政府體制是reward conformity(獎勵服從),而不是reward disruption(獎勵顛覆)。」莫乃光解釋,現時公務員體制存在一個有序升遷制及退休制度,只要沒有行差踏錯,就可以準時升遷,因此漸漸形成一種「循規蹈矩、少做少錯」的工作文化。在這種制度下,大家往往會「打安全牌」,不敢提出大膽、創新的建議。
「雖然林鄭月娥話,要改變採購制度,不要單以價低者得中標。不過到公務員執行時,如果花多了錢,又怕畀審計署審。所以大家採購時,都會維持在符合minimum requirement(最低要求)後,以價低者得的原則中標,因為永遠無死錯人。這就是公務員。」莫乃光擔心,即使林鄭月娥銳意推動創科,但或會受官僚體系所囿,難有作為。
共享經濟續交白卷
雖然林鄭月娥上任後承諾,會為共享經濟「拆牆鬆綁」,但政府現階段態度十分被動,如消委會去年11月倡議,政府循序漸進開放網約車市場,但運房局卻指,要先視乎立法會處理專營的士的結果才作決定,猶如「一盆冷水照頭淋」。而《藍圖》亦僅以一句交代,沒有具體內容,令人失望。
共享經濟是世界潮流,據羅兵咸永道(PwC)2015年發表研究報告估算,共享經濟的全球經濟效益於2025年將達3,350億美元(約26,174億港元)。
不過黃錦輝認為,政府在發展共享經濟同時有監管責任,應該思考如何減低對「第三方」的影響。監管共享經濟活動是世界各地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要避免不能扼殺其生存空間,為過時法例拆牆鬆綁,讓共享經濟在港落地生根。
上文節錄自第9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月2日)《政府有心求變 創科需向官僚挑戰》。
其他展望及回顧系列文章: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2日星期二出版的第9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