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港珠澳大橋通車一拖再拖 十大基建「貪多務得」惹禍?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日(17日)表示,港珠澳大橋明年的開通日期有待報請中央,意味大橋今年內通車的願望落空。作為國家級的重點基建,大橋由動工至今就一波三折,除涉及多次超支、延誤,更涉及多宗致命工業意外,被戲稱為「奈何橋」。
回望2007至2008年度的施政報告,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十大基建計劃」,包含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沙中線等等,聽來好像很宏大。然而如今十年過去,重疊的上馬時間,導致大型基建幾乎「清一色」延遲啟用,造價也一升再升。當屆政府成員,包括時任發展局局長、現任特首林鄭月娥,當時又有否顧及這些後遺症?
通車延期拒交代原因 議員轟不負責任
其實政府就大橋通車時間,早就不停「褪軚」。工程原先預期在2016年完成,但政府前年承認工程延誤,至少要到今年才有通車條件,後來又推至「今年底」,到現時又說成「明年通車」。但即使如此,政府仍無法交出通車時間表,也並未完整交代大橋延遲開通的原因。
立法會議員、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林卓廷批評,政府到立法會交代大橋進度時,往往只表示「接近完成」,卻又不詳細解釋為何延遲通車,既然政府如此重視大橋的經濟效益,理應提供更多資料,不應一句「未能通車」了事。
十大基建同時上馬 支出增多工程滯後
曾蔭權在2007年施政報告中,將各項基建整合成「十大建設計劃」,由發展局統籌。當時林鄭月娥曾表示,十大基建並不能草草上馬,否則不利長遠發展。然而往後的發展,正正顯示政府推動基建時沒有詳細考慮。環保觸覺2014年發表研究報告,分析本港11項當時已規劃,並已撥款、規劃或上馬的基建工程時間表,發現各大基建幾乎同時上馬,令物料及工人薪酬等開支嚴重拉高。根據政府最新數字,沙中線主體工程至少超支165億、高鐵至少超支196億,至於港珠澳大橋超支約100億人民幣,香港至少須額外負擔23.6億港元,要是連同三地政府成立的大橋管理局所需額外貸款,預料港府更合共要承擔 50.7億元。
時間也是一大問題。政府原本預計高鐵香港段可在2015年中通車,但因工程嚴重延誤,最快要到2018年第三季才能通車;沙中線大圍至紅磡段原先預計在2018年通車、紅磡至金鐘段最早在2020年通車,但其後又要延遲一年。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直指,將大量基建放在相近時間上馬,肯定影響通車時間,首先租借大型器具必定「塞車」,因為供應始終有限;項目管理、前線工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人手,項目時間重疊會拖慢各工程的進度。他又預期,港珠澳大橋涉及三地政府協調等複雜操作問題,大橋通車初期會出現亂象,程度可與當年赤鱲角新機場相提並論,明年底前可以處理好所有問題已算「幸運」。
公共專業聯盟創會主席黎廣德接受查詢時則指,政府在籌劃大型基建時,很多工程評估都沒有做好,包括多項基建同時上馬帶來的影響,導致工程安排失當,港珠澳大橋延遲通車就是好例子。另外在建制派控制議會之下,政府要獲得財委會通過追加撥款毫無難度,無論如何超支或是延誤,都沒有實質後果,是監管上的嚴重漏洞。他質疑,歷屆政府將港珠澳大橋這類跨境基建視為政治任務,蓋過了專業判斷。
大橋通車延期 業界叫苦
中港澳直通巴士聯會秘書長陳宗彝認為,港珠澳大橋動工之初面臨環境影響評估的司法覆核,工程進度和造價已受到相當大影響,也令香港段的工程比另外兩地滯後。其實政府已經加緊催促建築商趕工,但始終本地建築工人人手有限,又較少年輕人入行,工程進度不太理想。陳宗彝坦言,大橋遲遲無法通車對業界影響相當大,令香港錯失許多機遇。
其實大橋已基本完成。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指出,較早前到大橋視察所見,橋面其實已相當完整,駕車以時速100公里行走也問題不大,只不過很多細微功夫還未做好,邊防、海關等執法部門還未進駐完成,各部門之間也未協調好。他估計,大橋約於明年3、4月可正式通車,當然實際日期要待發改委正式公佈。
不過姑勿論最後大橋何時通車,已充分顯示政府處理大型基建時欠缺深謀遠慮,白白耗費數以百億元計的公帑,啟用日期卻一再延誤,效益受損,變成一個個無底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