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閱讀能力跌 越補習越低分 學者籲勿催谷否則「輸在終點」
吸收課外知識,多閱讀課外書本是不二法門,然而港生卻為應付學習而閱讀。
「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2016出爐,本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位列全球第3,較5年前同一研究下跌2位;港生在閱讀資訊類或文藝類文章的表現退步之餘,自評自己有積極投入閱讀課堂的學生更是全球最尾。
研究亦發現,有補習的學生閱讀成績,較沒有補習的低19分;而學校採用「粵教中」教學的學生閱讀成績亦略較「普教中」理想。
研究結果呈現,港生不投入、沒興趣的情況,學者指閱讀興趣減或與家長習慣有關,提醒家長別過分催逼小朋友,否則或會影響其對閱讀的興趣,「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建議培養閱讀習慣時,不應太着重學習詞彙以及用「對話閱讀法」與幼童閱讀。
香港著重兩文三語,不少學校已採用「普教中」、家長亦會為子女安排課後補習,以爭取最佳成績;但「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卻顯示,本港無接受課餘補習學生的閱讀成績較有補習者高19分,更高過本港平均分,達582分;採用「粵教中」的學校學生之平均分,亦略高於「普教中」學生兩分。
閱讀成績差,氣氛亦不理想,只有36%港生有濃厚閱讀興趣,雖比2011年時同一研究21%有所進步,但在50個參與研究的國家或地方中,本港只排名33。而自評為積極投入閱讀課堂的學生比率只有34%,是參與研究的50國家或地方中最低。
研究:港家長閱讀習慣亦下降 俄家庭仍每晚講故事
負責研究的港大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教授謝錫金直言,小朋友的閱讀興趣須從小培養,但香港家庭的閱讀發展相當慢,而今次研究顯示,為興趣而每天或幾乎每天閱讀的家長比率由5年前的34%,降至29%;但今次居首位的俄羅斯,大部分家庭仍維持每晚講故事的親子時間;而排第2的新加坡亦設有閱讀中心,統籌全國學生的閱讀情況,學校更有閱讀專家協助學生。
學者:家長入書店多為買補充練習
謝錫金指出,本港家長帶子女到書店多集中購入補充練習,惟本港市面上的練習水平參差,呼籲家長毋須購買大量練習,「谷壞細路仔」,否則或會「由細摧毀他對閱讀的興趣,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
有份參與研究的港大教育學院副教授張慧明提醒,閱讀不等於做練習,家長不宜將閱讀視為功能性活動。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偉業亦認同,「操卷唔會操出好成績」,但學前家庭閱讀活動,如一家人一起看圖書、說故事、玩文字遊戲,對子女的閱讀能力會有更大幫助。
透過「對話閱讀法」吸引兒童閱讀
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林俊彬教路指,以「對話閱讀法」與幼童閱讀,有助培養其閱讀興趣,包括過程中多向小朋友提問,再將子女的答案重組成完整句子;多問何時、何事、何人、為何及「開放式題目」,亦可簡單至「猜猜她會做些什麼」;他又指,家長過分着重學詞彙,無助增加子女學習興趣:「不用太在意故事是否完整,重要的是小朋友在過程中投入,以及連繫到生活」,而閱讀應變成家庭活動,例如爸爸任職消防員、一家人剛到台灣旅行,家長可選擇與消防員及台灣有關的圖書,引起小朋友的興趣,長遠有助吸引其主動閱讀。
葉建源:可研究延長公共圖書館開放時間
身兼教協副會長的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學生對閱讀能力缺乏自信,自評在閱讀課堂的投入情況欠佳的情況頗為嚴重,估計與課堂模式及過度操練TSA,令學生感沉悶、難以投入有關。他建議教育局加強對學校的支援,如考慮恢復發放「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津貼」;同時亦有必要設法提高整體社會的閱讀氣氛,建議政府研究是否需要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方便上班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