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分流政府蹉跎多年 「紅加東減」擱置唔見影
本港隧道擠塞問題困擾本港市民多年,政府遲遲未有措施改善。早年建議的「紅加東減」推出後不久即全面推倒,西隧更是因其專營權尚未屆滿,政府一直未有措施達致分流。政府昨(13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罕有明言計劃用公帑補貼西隧隧道費,亦提到目前最繁忙的紅磡海底隧道及獅子山隧道須要加價。不過,相關措施是否真的可以達致隧道分流?
本港現時有3條過海行車隧道,紅隧專營權早在1999年已經移交政府,歷年來因其隧道費低廉,車流一直是各過海隧道之冠。不過,政府過去一直以東隧及西隧專營權尚未屆滿為由,未有改變各隧道的收費結構。
政府2014年臨門擱置紅加東減
政府在2008年委託顧問進行研究,並在2013年提出「紅加東減」,希望借東隧專營權於2016年重回政府手上之際,改善三隧分流。不過,2014年臨近實施之際,政府又以上述兩條隧道車流出現「逆轉」而臨時擱置方案,市民無奈繼續每日在隧道口塞車,虛耗光陰。就連去年東隧正式移交政府,亦未有對收費作出任何調整。
短短幾年間,政府再次委託顧問研究隧道分流,但據初步建議,政府僅提出須增加紅隧及獅隧的隧道費,以及與西隧公司商討用公帑補貼隧道費,如今當年「紅加東減」方案卻完全「唔見影」。
早年長期高估西隧淨收入 機制容許頻頻加價
另一邊廂,西隧收費遠高於基於兩隧,一般都不會出現擠塞,過去一直有聲音要求政府回購西隧,以作分流。不過,其專營權要待2023年才告屆滿,政府早前表明現階段無計劃回購西隧。與此同時,西隧頻頻加價,今年1月1日起,私家車的隧道費增加5元至65元。據西隧最新提交的文件,西區隧道有限公司2016至17年度的淨收入高達15.7億元,比上年度上升7%,但在目前機制下,只要其實際淨收入少於法例訂明的最低估計淨收入,隧道公司就可增加法定收費;由於通車時嚴重高估收入,所謂「機制」未能有效遏止加價,為人詬病。
運輸及房屋局今次明確提出運用公帑補貼西隧,希望令到其隧道費可以下調,從而「善用西隧車流量」。不過,政府亦提到,補貼安排要獲西隧公司同意,不能排除與對方未能與對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
政府羅列過往五大方案但稱無助分流
政府今次在文件中羅列出過往社會各界提出「五大隧道分流方案」,但都認為未能改善目前各大隧道擠塞的情況。第一個方案是東隧減價,與紅隧看齊,但政府認為東隧及大老山隧道車龍會延長,紅隧車龍亦未能分流至其他隧道。第二個方案是將三條陸上隧道(大老山、獅子山及尖山)劃一收費,在這情況下預料大老山隧道的車龍會延長,但同樣不會達到分流的效果。
第三個方案是將三條過海隧道的水平,劃一調整至東隧水平,亦即紅隧加價、西隧減價。政府認為,此舉會令東隧、紅隧、獅隧及大老山的車龍都會增長,西隧亦會出現車龍,不會達到分流的效果。另一方案是三條隧道劃一收費,紅隧加價,其餘兩隧減價,但同樣會導致多條隧道車龍增加,以及紅隧車龍不會分流。
最後一個方案,則是下調或豁免所有隧道的收費,顧問估計紅隧、東隧、獅隧及大老山的車費會延長,西隧及尖山隧道會出現車龍,紅隧及獅隧的用家不會分流至其他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