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35億銀彈谷港生讀研究院 本地創科欠發展難有成效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本港要發展創新科技,一直受制於人才匱乏,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投放逾35億元,一方面以全額學費資助港生入讀研究院研究課程,另一方面資助企業聘用博士畢業生從事科研。不過政府仍未觸及問題本源,就是港生對科研無興趣,以及對本地創科發展乏信心,令人擔心上述的「銀彈」政策最終淪為藥石亂投。

香港要發展創科,如何找到人才一直是最大困難。(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香港讀研究生課程的薪酬不錯,獎學金可維持生活費,是不錯的短期出路。」23歲的伍先生去年在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畢業,未有立即加入職場,而是報讀研究院博士課程,專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研究,並認為是有前途的事業方向。

教授警告讀博士更難搵工

不過當時有一盆冷水潑向他,「我第一次向指導教授表示我想讀PhD(哲學博士)課程,他便警告我,說我畢業後可能較一名本科畢業生更難搵工。」他憶述教授向他說,「除非恰巧有香港公司要聘請熟悉某研究範疇的專才,否則也只會聘用本科畢業生,因此除非你想做研究,否則普遍的畢業生也會去打工。」

伍先生對日後工作早已有計劃,期望之後能到海外大學或研究院繼續專注研究。他慨嘆說,本地大學很少招攬本地畢業生從事學術研究,只有較為短期及低層研究工作,「當然也會請本地人,但多是從國外深造回來。」他指香港公司以應用為主,聘請本科畢業生便可應付,博士生並不吃香。

研資局已推行銀彈政策吸引港生本科畢業後留校升讀研究院課程,但成效不彰。(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博士研究生可獲每月2萬獎學金

為了吸引世界各地優秀學生,研究資助局於2009年成立「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HKPFS),向入讀教資會資助的全日制博士研究課程學生提供獎學金,為期三年、每月約二萬元,以及每年一萬元會議及研究活動交通津貼,八所大學亦會額外提供獎學金吸引學生就讀。換言之,政府及大學一早已使出「銀彈」政策,盼可吸引更多人才留港及來港。

在學研究生 僅兩成港人

像伍先生這類研究院港生,現時極為稀缺。以2016/17學年計,有7,568人修讀公帑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港生僅1,519名,連續三年跌至20%水平。2006/07學年港生比率首度跌穿50%水平,目前比率較1996/97學年的72%,暴跌近四分之三;2003/04學年最多港生入讀研究院,有3,163人在學,比2016/17學年多一倍。現時研究院主要學生群來自內地,上學年人數創新高至5,130人,比率達68%,回歸20年以來人數上升逾5.7倍。

上述數據顯示,大學研究要依賴內地生,但他們修畢後多不留港,不利香港發展創科。林鄭月娥也看到此情況,在施政報告提出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以投資回報資助入讀研究課程的學生,包括哲學碩士和博士課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助學金額相當於每年學費42,100元,港生肯讀就可免學費,希望藉此向社會發出當局重視研究的訊息;另一原因是香港要轉型和發展創科,需要科研人才,冀資助可吸引更多本地年輕人從事研究工作。

港生取錄率高 核心問題是少人報讀

八大每年的研究課程新生名額約2,400個。過往五個學年,每年申請的港生宗數介乎1,800至2,100宗,上學年共有2,020宗,取錄率為28.5%,僅575人獲取錄;由於一人可報兩個課程,推算實際申請人為1,010人,換言之成功率達五成。比起內地生10,613宗申請,取錄率為15.4%,以及海外生3,820宗申請,取錄率為9.2%,港生取錄率並不算低。

政府消息人士指,大學研究院港生入讀人數偏低,最大問題是申請人數少,原因有三,一是本科生因經濟問題急於畢業後工作;二是如要深造,港生亦傾向往外國「浸鹹水」;三是他們對香港科研前景欠信心,擔心難有工作機會。

2015年創科產業就業人口僅有3.5萬人,較之前一年僅增加約1,300人。(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香港01》早前也探討過,香港發展創科無寸進,缺乏人才是主因,急需匯聚人才。因此施政報告提出創新及科技局啟動五億元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其中將推出「博士專才庫」,資助企業聘用創科博士後(Postdoctoral)專才,從事科研及產品開發,令完成研究院課程學生有更好出路。計劃對象為科學園、數碼港和創新及科技基金計劃的企業,每所公司最多有兩個名額,每人每月可獲資助不多於3.2萬元,為期兩年,料每年約有200人申請。

黃錦輝指出與助學金相比,STEM教育對培養人才相對更重要,惟成效要慢慢浮現。(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中大工程學院高層​:港生想工作盡快還學債

伍先生認為「專才庫」對研究課程畢業生而言,未嘗不是好事,新政策提供了更多資源,加強企業聘用博士生的誘因。但對他而言則欠缺吸引,他直言即使本屆政府有新政策推動創科,也不會考慮留港發展,「香港的工作環境不能長時間逗留。」

中大工程學院(外務)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說:「真正要做好研究,興趣是很重要的。很多香港學生不願意修讀研究院課程是因為沒有興趣,他們傾向覺得工作經驗比起(每月)幾千元補貼更重要,而且有部分學生會想直接工作,盡快還學債,這也是無可厚非。」因此他認為助學金對一眾學生或微不足道,若吸引了為錢而讀、無心研究的學生,學校不單要拉牛上樹,助學金政策也將弄巧反拙,若政府希望有能力的本科畢業生無後顧之憂地繼續讀書,協助畢業生償還學債可能更為有效。

方保僑認為,政府不能單憑銀彈政策便想留住人才。(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方保僑:單憑銀彈難留住人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同,政府擬每月最多資助3.2萬元聘用博士生,是「好厲害的金額」。據教資會統計,2015/16年度修讀理學研究課程的畢業生平均月薪23,250元,工程和科技科則約25,833元。不過,「博士專才庫」對企業增聘博士生的效果,要視乎企業是否需要有關專業以及是否需要達到博士生的水平,「博士很專門的,市場上畢業生以學士及碩士為主,碩士已(比學士)讀多兩年,讀完博士也年紀大了!」加上企業未必能負擔博士生的薪酬,因此不會無緣無故聘請博士。

方保僑認為,歸根究柢要留住人才,不是政府單憑銀彈政策可以解決,他指畢業生找不到與本科相應的工作自然會離開。「如果香港有多些科研公司,不用政府幫也會爭着請人。」他指本地初創職位空缺有限,因此政府應加快讓更多海外科技機構落戶,香港的人才方不會流失。

港府因本地人才匱乏而為人詬病,但觀乎政府整個創科政策,卻離不開用錢解決問題的舊思維,以為大開庫房便可影響學生的畢業去向,忽略學生可能根本無興趣。

上文出自第82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0月16日)〈忽略港生對研究冷感  銀彈政策難育高端科技人才〉。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1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