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很難】自我設限的政黨政治(下)——多爭拗少論述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香港政黨政治的發展,在體制上受《基本法》的設計及比例代表選舉所限,本身就難有大作為,加上政黨本身的步步為營及不思進取,發展就更不如人意了。

上文已經探討過政黨發展規模細小的問題,本文將會剖析政黨欠缺從政理論基礎及長遠執政思維,導致政黨政治發展停滯不前。

問題二:缺乏從政理論基礎?

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很務實,務實到一提及「理論」就會聽不入耳,久而久之就缺乏了建構論述的能力,政府管治如是,政黨發展亦如是。

過去曾有政治論者提出,政黨的核心思想、意識形態及理論基礎,是其立黨之本,並應以此建構政治綱領,再配合有關理念探討社會問題,繼而制訂出長遠的公共政策。他們又認為,香港政黨發展的滯後,正正源於欠缺完整政治綱領,沒有明確的核心思想、意識形態及政治論述,令政策迷失方向左右搖擺,繼而導致政黨失去凝聚力,只能循政治爭拗或非理性的政治動員,來換取群眾支持。

例如,以民建聯和民主黨為例,撇除他們以對中央的態度來作為意識形態的簡單二元區分,其實他們在大部分經濟和民生議題上,並沒有太大分歧;又如,2004年「領匯上市爭議」,民建聯和民主黨都力表支持,後來領匯苦主日增,兩大黨隨即轉軚,大力批評領展是無良企業。另外,公民黨在上屆立法會的醫委會改革條例投票時的「三色雪糕」,亦堪稱左右搖擺的「經典」。

羅健熙認為,政治既要有彈性妥協,也應有彈性企硬,所以民主黨在不停時間點上或會作出不同的決定。(張浩維攝)

羅健熙並不同意民主黨欠缺清晰理念而在政策上左右搖擺的說法,他認為,民主黨從沒改變基本理念,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面對不同的博弈,例如北京和香港的關係、甚或是市民對他們的期望,都會作出有點不一樣的決定。

既然這些因素足以動搖民主黨的判斷,不就正正反映了民主黨在政策傾向上的不確定性?但羅健熙反指,政治並非可以簡單一套走到尾的藝術,既要有彈性妥協,也應有彈性企硬,有時會走得前些,有時又會向後退,但都沒有違背信念。

被批評不時轉軚的,還有被諷是機會主義者的自由黨,總會看準時間再出擊,該黨不但在民生上搖擺,即使是其本身的定位,也歷經變遷,連黨綱也截然不同。例如在李鵬飛擔任主席年代,他本欲把自由黨打造成親工商的跨階層政黨,至田北俊接班後,打算專注做好工商黨的角色以維護業界利益,但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他看到民心向背,又把自由黨重新定位為跨階層政黨,靠打特定議題贏取選民支持。

鍾國斌否認自由黨是機會主義者,但指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正正源於他們懂得在適當的時機一擊即中,「雖然我不想太常用生意佬的角度來看,但我們做事情,雖然不一定每一次都要得到很多回報,但只要看準時機去做,效果可能會比你一直做一直做來得更好。」

鍾國斌認為「執政夢」很遙遠,政黨的發展只能等候中央的發落。(吳煒豪攝)

問題三:不具長遠執政思維?

前文《非驢非馬的香港政黨政治》已探討過現有體制對政黨執政的局限,並提及民主黨李柱銘、自由黨李鵬飛及民建聯曾鈺成,曾經暢想過回歸後可以輪流執政。

但20年過去,無論是曾經撰文呼籲中央及港府促進政黨政治發展的葉劉淑儀,抑或嚮往民主政制的鍾國斌,還是有望接掌民主黨的羅健熙,都覺得政黨執政離香港愈來愈遙遠。然而,這個基於政治現實的認知,卻惹來不少批評,指政黨普遍欠缺執政思維,盲目為撐而撐、或為反而反。

有論者指出,政黨的基本定義是透過選舉或其他手段,以獲取執政權力為目標而成立的團體,故理論上,所有政黨都應該以執政為目標。不過,這理論在香港出現偏差,建制政黨為免得罪中央,普遍對執政避之則吉;而泛民政黨則對執政空空而談,甚至基於意識形態之爭拒絕加入特首林鄭月娥的新班子,雙方都沒有實際的執政準備,對組織執政準備工作的積極性相當低。

「執政黨是不太可能成事的了,我們只能等候中央發落。」談及遙不可及的「執政夢」,鍾國斌說得雲淡風輕。

然而,如此思維豈不是不思進取?鍾國斌不答反問,「你有辦法嗎?就是無辦法。不過也不用太頹廢,因為執政聯盟還是有些發展空間的,自由黨現在有兩名黨員加入政府管治團隊,相信他們會把我們代表的聲音帶進去。」或者,這就是這代自由黨的執政思維。

袁彌昌正致力幫新民黨轉型,冀以中間路線解決社會紛爭。(吳煒豪攝)

至於民主黨的執政思維,一直是個難解的迷思。「我當然樂見民主黨將來可以執政,但在短中期之內,若要我們嘗試去做一個有執政意志的政黨,某程度而言,我們會死的。」羅健熙直言,「你一旦擁有執政意識,即是你要好好思考如何處理與北京的關係,你在某程度上亦會和政府很接近,民生政策我們當然願意合作,但如果是在政治上再靠近政府,變相要放棄道德光環,甚至犧牲核心信念,我們的定位就會很模糊,市民的支持亦會迅速消散,實在博不過。」

選舉是政黨的生命線,沒有選票的政黨固然什麼都不是,但為了選票而自縛手腳的政黨,自願放棄培訓政治人才及提升政治能量的機會,確實也難以大展拳腳,實踐理想。

公民黨是由創黨至今,唯一明言會以執政為目標的政黨。公民黨書面回應稱,該黨從來不會「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負責地面對問題,提出建設性建議,並以執政思維進行社會政策研究。另外,公民黨亦致力推動政黨政治的發展,認為要長遠配合民主政制與政黨發展,須訂立《政黨法》、取消政黨人士不能擔任行政長官的限制、及要求政府提供足夠資源,讓各黨派能從事獨立的政策研究及調查。

有別於其他受訪者,有戰略研究學術背景的袁彌昌,嘗試透過政黨模型(party model)的發展歷程,去解釋香港政黨的執政迷思。據袁介紹,當今政黨模型理論主要有四大類別,按時序發展先後包括:

(1)精英/幹部政黨(elite/cadre party),由精英或顯赫人士組成,其規模較小,主要在立法機關活動,公民黨具備相關特徵;

(2)大眾/群眾政黨(mass party),政黨廣招黨員而紀律嚴明,特別強調階級利益或意識形態,一般規模較大,民主黨具備相關特徵;

(3)囊括型/全方位/全民政黨(catch-all party),政黨以爭取最多選民支持為目標,願意為此放棄部分意識形態包袱,有助緩解社會矛盾、彌合社會裂痕,香港目前未有任何政黨具備相關特徵;

(4)卡特爾政黨(cartel party),政黨被政府吸收,成為行政機構的一部分,逐漸與公民社會疏離,基本上,所以加入政府行政會議和管治團隊的建制政黨,都具備相關特徵。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曾經指出,在1990年代初期,當經濟好景、階級鬥爭不明顯、社會矛盾未顯現時,民主黨曾經是囊括型/全方位/全民政黨,可以盡攬六成選民的支持。不過,袁彌昌則認為,民主黨當時的囊括效果可能是社會對新型政黨的反應,即香港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經歷過「囊括型/全方位/全民政黨」的時期,換言之,政黨模型的辯證過程出了問題,所以香港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可以擺脫兩極化、實踐中間路線、擁有具跨階層吸引力政治綱領的政黨,以致政治困局遲遲未解。他正致力把新民黨轉型成這種政黨,冀以中間路線解決社會紛爭。

無論是《基本法》以行政主導為原則的規範,還是中央與香港之間的互信不足,抑或是政黨本身的步步為營、自縛手腳、不思進取,都導致本港的政黨政治發展滯後,影響本港政治生態,令政府苦陷於管治困難,難怪有過半市民不滿意政黨表現、會討厭政治。連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前特首董建華,去年出席公開活動時致辭,直言政府管治困難源於缺乏執政黨。

問題癥結如此明顯,林鄭月娥若要改善管治問題,不但要打破二元對立思維、積極與各黨派建立合作關係,更要大膽提出徹底解決問題的建議,例如檢討行政主導原則、檢視政黨的管治角色,推動政黨政治的發展,從而令香港走向善治。

上文節錄自第74期周報(2017年8月21日出版),原文題為《香港政黨政治三大難題》,現題為編輯重擬。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報道,可點擊:

【01周報】自我設限的政黨政治(上)——大政黨小規模

其他有關政黨政治發展的文章如下: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上)—— 輪流執政夢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中)—— 點解無得執政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下)—— 執政 = 奪權?

敬請留意8月2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