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三)】內地紀錄片導演 呈現跨性別性工作者之痛
跨性別人士與性工作者,經常受到外界歧視,社會往往用獵奇眼光注視他們。內地卻有紀錄片導演卻以平實的鏡頭,捕捉跨性別性工作者士如何慘被身邊至親嫌棄,以及如何勇敢面對歧視,希望讓大眾脫下有色眼鏡。
最深刻的是她們提及自己的婚姻與子女,事前,我無法想像原來她們會家室,她們確實跟正常人無分別。
29歲的劉言, 2011年加入關懷少數族群組織「愛之援助」,2013年被委以重任,拍攝跨性別性工作者的紀錄片《女夭兒》,一人分飾導演、攝影師及編劇三角,不是電影專業出生,卻成為他的優勢,以最平實的鏡頭,拍攝兩位跨性別性工作者,鏡頭下的她們勇敢面對歧視,但家人的不接納,最令她們受不了。有跨性別性工作者坦言:「其他人歧視我,我一點也不介意,但我接受不了,連家人都不接納我。」
跨性別最痛 家人不接納
事前沒有準備太多,主人翁答應受訪,劉言就帶着攝影機記錄,所以影片像鏡子,反映她們的真實人生。
女主角小儀出生於保守的農村,農村社會對跨性別、同志等議題毫無了解,但作為家中唯一男丁,家人接受不了她的變性意願,她只好離開出生地,開展新生。影片中,她回憶幾年前做隆胸手術,母親陪伴在旁,但跟她說:「做手術吧!做了就不要回家。」這句話像一根刺,直刺心底。在眾多跨性別者之中,小儀是幸運的一個,手術後,母親還是對她百般關懷。
另一主角女主角欣欣,年少時就了解自己性向,不想結婚,卻受不了父母壓迫,娶了老婆,生了男丁,圓了家人的抱孫夢。兒子現年5歲,以往一年一會,新春時節回鄉探望他。不過,自從留了一把長髮,欣欣就再沒有回去,影片中她透露:「我很想見我的孩子,但我回不了去,以現在的女相回去,孩子接受不了。」一頭秀髮,對她而言,是女性身分的象徵,骨肉之情與實現自我,只能二擇其一。
雌雄同體 落入性別定型陷阱
除了別人不接納,有時候,跨性別性工作者亦會自我質疑,落入性別定型的陷阱。
「做完胸部手術,才會感覺是個完整的女人。」電影中,欣欣隨心而說,卻是跨性別人士的心聲。她極渴望擁有豐滿身材,後悔年青時因懼怕而沒有隆胸。多年來,與跨性別人士相處,劉言認為她們比其他人更著重外表,豐滿的胸部、秀長的頭髮建構了她們的女性形象,不過他又指出山東的跨性別人士以男跨女為主,她們用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來建構身分,反而跌入社會定型的陷阱。
「當她們提及自己的婚姻與子女,事前,我是無法想像的,原來她們確實無異於一般人。」 劉言期望社會思考性別的多元化,對男女,甚或跨性別人士有更多包容。他說,這確是一部很具挑戰「性」的作品,「它挑戰的並非是拍攝技巧和剪輯難度,而是公眾對於性、性別、親密關係以及性工作的理解和接受」。
但願影片成為橋樑,讓更多人了解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