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事故】觀塘線「老爺」訊號系統用到盡 管理層思維才是禍首
港鐵觀塘線本月5日發生超級訊號故障事故,長達10小時才回復正常,肇因是一個用了28年的訊號傳輸組合有問題,引致訊號間歇性不暢順。觀塘線今年至少五度「跪低」,港鐵雖由今年起更換和提升觀塘線訊號系統,但要到2020年才完成工程,即未來三年多仍有可能繼續發生事故。
正如港鐵都承認,訊號傳輸系統一般壽命只有30年,而30年來乘客量大幅上升,港鐵屢次加密班次,繁忙時間不斷延長,加重對整個鐵路系統負荷,可謂把訊號系統「用到盡」。
近十多年來全球氣候暖化,但市區鐵路多在1970年代設計,未有預計到這個突變帶來的影響,數據顯示有露天路段的東鐵線及觀塘線最多事故發生。這些問題港鐵管理層不會不知,正如曾任九廣鐵路主席的田北辰所言,歸根究柢是管治文化僵化,未有及時引入新科技解決問題,他比喻現時港鐵訊號系統猶如第一代iPhone。
今年上半年港鐵已發生七宗延誤逾30分鐘事故,連同月初觀塘線嚴重事故和近月其他事故,已超過十宗,罰款勢必創新高,或達3,000萬元。不過,對這間做獨市鐵路生意、年賺百億元的上市巨企,數千萬元罰款也許微不足道,但每日仍要依賴港鐵出入的數百萬乘客,卻需繼續承受苦果。
1. 觀塘線更換設施難阻老化
港鐵指本月5日的事故,肇事原因是觀塘線訊號路段出現「訊號傳輸間歇性不暢順」, 並確定源頭是因一組自1989年觀塘線經東隧伸延至鰂魚涌站時,啟用的訊號傳輸系統組合出問題。
負責港鐵基建維修的香港鐵路專業人員工會主席黃源活表示,事故可能與站內設施新舊交集有關,「觀塘線自1979年建成,大量管線、部件由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雖然持續進行保養和更換,但整體老化情況始終存在。」黃源活指出,站內設施整體老化情況嚴重,工程人員每晚收車後僅得三小時進行維修保養,若部件遭受風雨侵蝕而提早老化及損毀,亦無法及早應對。
2. 加密班次加速系統損耗
港鐵在1996至1998年間於三條市區路線安裝控制列車自動行駛的訊號系統,縮短列車間的安全距離以加密班次,令全年列車總班次增至2016年的300萬班;本地列車乘客量亦由2007年的9.16億人次,大升逾七成至2016年的15.87億人次。
以車廂每平方米站立四人計算,2015年西鐵線早上繁忙時段載客率高達104%,荃灣線、觀塘線則有102%和92%。有港鐵工程師向本報指出,現時三條市區路線在上午繁忙時段的車距介乎112至126秒,距離訊號系統105秒極限只有7秒至11秒,擔心系統長期處於高效運作狀態,令系統耗損加快,不勝負荷。
3. 70年代設計未能應對暖化
超出設計預期尚有天氣問題,另一工程師指出,現時天氣一年比一年熱,當年設計時並沒有計算這個變化。全球氣候暖化,香港過去130多年年度平均氣溫亦持續上升,由1885年的21.5度,至2015年已高見24.2度,去年回落至23.6度。撇除歷史最悠久的東鐵,觀塘線於1975年開始興建,荃灣線則於1979年動工,甚至其後興建的港島線,當時全球暖化仍未明顯,設計上未有包含這個變化。
港鐵全線在2012年至2016年合共發生497宗8分鐘以上服務延誤事故,其中通車時間相對較早的觀塘線和東鐵線,分別錄得98宗和125宗,佔總數19%和25%。觀塘線由九龍灣站至藍田站露天,東鐵線則全線露天,長年日曬雨淋,對日常維修保養帶來巨大考驗。資深鐵路工程師吳惠明指出,電子裝置長期直接暴露於陽光和高熱中會過熱短路,使訊號系統產生混亂,干擾列車行駛。
田北辰:如仍用第一代iPhone
訊號系統已接近使用期限、加密班次加速耗損、暖化趨勢超出鐵路設計預期,港鐵管理層不會懵然不知,為何沒有及早處理及改善?
曾任九鐵主席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出,港鐵仍使用30年前的訊號系統絕不合理。他指早已有新一代高智能訊號系統,一旦有問題可自動顯示,以便迅速應對,「但港鐵只肯投放在新線,新線先行新系統,舊線排到最後才更新,總之舊系統無事就繼續用。現在都已出到iPhone 7,但港鐵就像仍在用第一代iPhone。」他認為港鐵管理層思維未有與科技發展並行,以致沒有及早應對。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以及香港工程師學會自動化及儀器儀錶分部前主席張子惇亦認為,港鐵管理層思維缺乏前瞻性,只顧盲目提高列車班次和載客量以應付大眾需求,無疑是「病急亂求醫」,代價卻是系統超負荷、部件加速老化和降低日常營運效率,得不償失。
上文節錄自第73期周報(2017年8月14日),原文題為《賺盡每一程 「老爺」系統用到盡 港鐵管理層思維催生事故》,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1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