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氏印太喙鯨被喻為最神秘稀有 全球擱淺僅17次|大澳鯨魚死亡
一條鯨魚昨晚(30日)7時許,在大澳南面石仔埗街對開水域擱淺,之後傷重不治。本港專家估計為朗氏印太喙鯨,非常罕見。未計香港這次事件,2003年報告指全球僅有65次目擊記錄。近年研究統計則指全球擱淺僅17次,涉及24條。英國關注組織更形容朗氏印太喙鯨是「最不為人知」、神秘稀有的鯨魚物種。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說朗氏印太喙鯨居於深水區,游到香港並不正常。他稱昨日早上鯨魚沒有異樣,但數小時後身體急速惡化並死亡,懷疑是內傷所致。
被喻為「最不為人知的鯨魚」 僅擱淺17次
英國關注組織 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形容朗氏印太喙鯨或許能被冠以「最不為人知的鯨魚」(least known whale)。日本一份2021年發表的學術文章,則指朗氏印太喙鯨是全球其中一種最稀有的鯨類。自1926年首次命名後,有記錄的擱淺次數僅17次,涉及24條朗氏印太喙鯨。
全球目睹宗數僅65宗 族群數量一切未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網站上,朗氏印太喙鯨的多項資料,不管是物種數量,或是分佈數量均是列為「未知」(unknown)。網站引用的「最新」研究數據,距今超過20年。其中在2003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稱全球僅得65宗目睹朗氏印太喙鯨。現時,IUCN將朗氏印太喙鯨列為「無危」。
生活於深水海域 游到香港不正常
綜合學術研究數據,朗氏印太喙鯨分佈在整個熱帶印度太平洋地區和孟加拉灣南部,較見於西太平洋及西印度洋,特別是馬爾代夫周圍一帶出沒,行蹤很少遍及東太平洋。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朗氏印太喙鯨通常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離岸深水海域,不會在淺岸棲息,朗氏印太喙鯨游到淺水域的香港,「唔係一件正常嘅事」。
喙形狀出眾 背鰭較大 主食是魷魚
雄性和雌性的朗氏印太喙鯨,身長可達6.5米,最重重量未知。牠們的主食是魷魚,有一個獨特的喙,下顎很大和較上顎突出。下顎尖端還有兩顆橢圓形的小牙齒,一般認為只有雄性才有這個特徵。朗氏印太喙鯨背部有一個相對較大的背鰭,通常是暗棕色到棕褐色或灰棕色,隨着年齡增長而變淺。
鯨魚其中一個特徵,是頭頂前方有脂肪組織,稱為額隆。朗氏印太喙鯨額隆發育良好,呈球狀。額隆和喙之間通常有一條明顯的摺痕,比身體的其他部分顏色淺。
朗氏印太喙鯨眼睛後面可能有一個較淺的斑塊,身軀上常見橢圓形的白色或黃色痕跡,是鯊魚咬傷留下的疤痕。雄性之間會競爭,因此通常會有額外的傷疤。
全球標本寥寥可數 日本擁唯一完整雄性標本
由於朗氏印太喙鯨非常罕見、擱淺事件不多,因此標本亦寥寥可數。日本於2011年在沖繩島發現一條朗氏印太喙鯨,製成標本後在沖繩美麗海水族館的廣場展出。截至2021年6月為止,這個標本也是全球唯一一具完整的雄性朗氏印太喙鯨骨架標本。
香港專家:鯨魚或因減壓症 情況急惡化
鄭家泰指,協會同事昨早前往大澳視察該鯨魚的情況,當時並未觀察到有任何異樣。他猜測,如果鯨魚的情況在短短數小時嚴重惡化並死亡,而且沒有任何嚴重外傷,或因為身體有內傷的緣故。
他以減壓症作比喻解釋,鯨魚與人類一樣亦會患上類似減壓症,即「潛水夫病」的症狀。鯨魚如被聲納嚇到,從深水快速向水面浮出,原本溶於血液內的氮氣會因為水壓減輕而被釋放,氮氣積聚於肺或腦部,導致鯨魚即使沒有受到外傷,也會急速死亡。鄭家泰不排除昨日的鯨魚體內出現問題,導致在大澳擱淺時身體狀況急速惡化。
支持設立禁船區 望減少聲納干擾
政府正研究設立「禁船區」,如有鯨豚闖入香港水域,會暫時封閉相關海域,直至鯨豚離開香港水域為止。鄭家泰表示支持,但每次鯨豚闖入是否需要設立區域,需要按實際情況考慮。如果闖入的鯨豚屬健康狀態,設立「禁船區」可避免鯨豚遭船撞並減少聲納干擾,鯨豚較大機會能自行找路離開香港水域。
不過,若闖入香港水域的鯨豚屬病危狀態,鄭家泰認為成功拯救機會非常低,因為在與人類互動的過程中,鯨豚或因過度受驚而器官衰竭。鄭家泰表示,設立「禁船區」的目的,除了避免病危鯨豚被船隻撞擊,更多是出於人道考慮,令動物善終。此外,他補充設「禁船區」亦可保障小型船體的安全,「有啲艇仔一撞埋去,萬一條鯨魚體型大,分分鐘係條艇仔反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