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鯨魚死前最後暢泳曝光 專家:偏瘦但生猛 疑為朗氏印太喙鯨

撰文:譚曉彤
出版:更新:

一條鯨魚昨晚(30日)7時許,在大澳南面石仔埗街對開水域擱淺,之後傷重不治。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早前公布,今年發現37宗鯨豚擱淺。計及最新死亡的鯨魚,即有38宗。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昨日早上在大澳附近水域目擊該條鯨魚,估計是朗氏印太喙鯨。她說當時還算「生猛」,身型偏瘦,有疑似有鯊魚咬過的痕跡,但屬於正常、未有見血。
去年7月一條布氏鯨闖入西貢海域,惹來多人出海觀賞,最終被螺旋槳擊中身亡。政府因應事件檢討法例,包括是否劃定「臨時海洋限制區」、為現行《觀豚活動守則》賦予法定地位、禁止觀鯨等,暫時未有定案。

出事的鯨魚周六早上在大澳水域出沒,當時未有流血。(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提供)

出事鯨魚周六早上暢泳 有疑似鯊魚咬痕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星期六早上出海帶領導賞團時,在大嶼山西的海域目擊鯨魚。導賞團的船隻根據《觀豚活動守則》,保持100米距離觀察。麥希汶說鯨魚有疑似被鯊魚咬過的痕跡,屬於正常生活痕跡,未有見血,游動正常,「算係生猛」。她又引述其他豚鯨專家,認為鯨魚身型較瘦,但不算太誇張。

清水灣今年10月發現一條江豚屍體。(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圖片)

今年38宗豚鯨擱淺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最近一次公布發現鯨豚擱淺是10月16日,在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發現一條嚴重腐爛的成年江豚屍體,是今年的第37宗。計及大澳最新死亡的鯨魚,今年有38宗豚鯨擱淺個案。

麥希汶和兩位鯨豚專家認為,大澳擱淺的鯨魚是朗氏印太喙鯨,全球較為罕見,行跡神秘。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年6月6日,曾經在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發現一條喙鯨屍。

清水灣今年6月6日發現一條喙鯨屍。(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圖片)

去年布氏鯨被螺旋槳擊中身亡

香港過去多次有鯨魚死亡。去年7月13日一條約8米長、成年布氏鯨闖入西貢海域,惹來市民和旅客乘船出海觀賞。多個動物保護組織要求政府參考深圳做法,一旦有鯨豚出沒就劃定禁船區。另外,政府制定的《觀豚活動守則》,要求100米範圍內出現海豚,船隻應減速或停船,每次僅可有一艘船在500米範圍內觀豚。不過守則並沒有法律效力,有動保組織要求政府立法。

▼2023年7月31日 布氏鯨魂斷牛尾海▼

+5

漁護署曾發新聞稿回應,指鯨魚出沒地點和時間不固定,範圍廣闊,制訂臨時禁船區不可行。最終,布氏鯨在香港水域出沒19天後,7月31日「反肚」身亡,政府相信是被快速行駛船隻的螺旋槳擊中,傷及其背部及脊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去年曾指設立禁船區技術上有困難。(盧翊銘攝)

曾稱難訂立禁船區 上月改稱檢討中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於布氏鯨死亡後回應,五度否認政府遲介入,又表示如果設立禁船區,走程序以數月計,加上鯨魚周圍游走有困難,「禁船區要點禁法呢?如果淨係禁西貢某個海某一部份足唔足夠呢?定係禁晒西貢海?定係全香港水域都禁?」

到今年年中布氏鯨死因調查報告出爐,漁護署改稱檢討法例,提出三項建議。經諮詢保育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小組,建議賦權漁護署署長,當香港水域出現非本地棲息鯨魚時,將香港部分水域劃定為「臨時海洋限制區」;現時只屬指引的《觀豚活動守則》,政府建議賦予法定地位;探討禁止觀賞非本地鯨豚類動物的活動的可行性。至今三項建議仍在研究階段,未有立法及落實的時間表。

▼2023年8月1日 海洋公園專家在西貢萬宜水庫西壩解剖布氏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