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戲院結業︱至少9間謝幕 學者:依賴荷里活大片、港產片積弱

撰文:譚曉彤 吳美松 譚皚璧
出版:更新:

【香港電影寒冬系列之三/香港電影票房/戲院結業/電影地獄/電影市道/破地獄】消費市場不振,嘉禾V Walk戲院上月尾暫時停業,累計去年至少9間戲院「謝幕」。2024年的全年票房倒退至2011年水平,僅13.4億元。早場和夜場入座率低迷,有戲院削減場次,亦有的下午5時才開門營業。就連演員排場數一數二的港產片「大片」《焚城》和《破地獄》,上映初期也要推出聯乘優惠「吸客」。
關注電影業的學者譚以諾表示,全球電影業寒冬,去年表現強差人意,缺乏一些能吸引大量觀眾入場的電影;香港戲院七成播映的電影來自荷里活,因此亦難獨善其身,沒有足夠片量,唯有削減場次;加上港產片長年「積弱」,戲院經營情況雪上加霜。他批評政府長久以來只有短期資助措施,例如半價戲票日援助業界,缺乏長遠定位及政策,令電影及戲院業裹足不前。

嘉禾V WALK戲院12月27日暫停營業。(洪芷菁攝)
MCL CINEMAS PLUS+ 荷里活戲院12月13日結業。(資料圖片/黃浩謙攝)

香港2024年內有八間電影院結業,包括朗豪坊Cinema City、總統戲院、九展星影匯、啟德嘉禾戲院、九龍城影藝戲院、MCL海怡戲院、北角匯ACX戲院和荷里活廣場MCL戲院。其中朗豪坊的影院由另一院線百老匯接手。到12月尾,嘉禾V Walk戲院亦宣布暫停營業。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去年8月曾回應結業潮,認為不能單從一間戲院因為個別原因結業,就說生意不好。嶺南大學數碼藝術與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譚以諾關注影視行業多年,他認為政府的謬誤是經常將重複出現的結構性事件,變成個別問題,這種取態無助緩解香港電影業的困局。

當個別事件集體地出現嘅時候,佢就係社會事件。香港政府嘅言辭中,好鍾意將一啲重複出現嘅事件去講成個別事件,等於好似冇問題咁。
嶺南大學數碼藝術與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譚以諾

有戲院下午5時才放映首場 放棄早場減成本

全港多間戲院近月一度削減早場場數,位於黃竹坑Southside商場的新開業英皇戲院Plus+,每天營業放映的第一場次已是下午5時後。譚以諾相信有戲院放棄早場的「戰場」,最大原因是觀眾不足。

他形容早場在香港一直都很「雞肋」,大部分是衝着票價優惠而來的長者。客觀而言,削減場次是基於收支難以平衡,包括開冷氣和放映的電費、員工的薪金等,遠遠超出賣票的收入。

嶺南大學數碼藝術與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譚以諾。(受訪者提供)

香港七成放映電影來自荷里活 難獨善其身

更深層次的原因,譚以諾認為是沒有足夠的電影數量,令戲院能多開場次,「不單止係香港電影業差,全球都差,海外差,內地差。香港發行商夠唔夠膽喺呢個時勢下,引入更多電影係一個問題。」

據譚以諾分析,香港七成放映的電影來自荷里活,港產片約佔一成半,其他地區如內地及韓國佔餘下份額。數據顯示荷里活電影和韓國電影,在本土以至全球票房均下滑,香港面對同一慘況亦是預料之內。

學者指港產片僅佔戲院播放片源約一成五。(資料圖片/梁碧玲攝)

本港票房差 因電影叫座力差、演唱會搶客

香港政府銳意發展「盛事經濟」,其中重要一環是舉辦大型演唱會。疫情後演唱會復甦,熱潮席捲全球和香港,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元素和現場感較電影優勝。譚以諾認為無論香港是否已經成為盛事之都,「我嘅觀察係佢吸走香港人嘅部份消費力和觀眾,而加上今年嘅電影業真係好疲弱,例如冇以往令人期待嘅漫威(Marvel)電影,複合嘅原因下產生消費轉移。」

去年票房倒退至2011年水平

電影《破.地獄》創下歷年香港電影最高票房的紀錄,仍無法力挽狂瀾。香港票房有限公司資料顯示,去年電影業票房收入跌至近13年新低,倒退至2011年,僅13.4億元。不過,港產片票房收入是自2004年起首次超越荷里活電影。

部分影院的售票情況差。(資料圖片/黃浩謙攝)

救港產片和救戲院 不能只是直接「泵水」

救戲院和救港產片,譚以諾坦言是兩回事—— 救戲院不一定要救香港電影,救香港電影亦未必能夠撐起戲院業。早於10年前已經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只是戲院生意仍有外國電影撐着。

𠵱家戲院嘅苦況,其實只係香港電影長年積弱散發出嚟嘅表徵。再加上大環境同埋經濟嘅改變,令佢哋嘅情況雪上加霜。
嶺南大學數碼藝術與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譚以諾

政府曾於10月1日國慶出資,推出全港戲院全日戲票半價優惠,18.9萬人入場。電影發展基金亦有多項計劃,資助製作港產片和培育電影人「新血」。譚以諾說直接資助一直是香港政府最主要扶持業界的政策,「直接資助係有即時嘅反應,但長久以嚟嘅研究已經指出直接資助只能夠帶嚟短期改變…… 有冇一啲長期政策係可以結構性去改香港嘅產業?」

10月1日,戲院推出「半價優惠」。(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香港電影業要不要賺錢?

譚以諾認為,香港政府長期以來未有好好定位香港電影業,以至政府對業界的援助大部份只是即時、短期的資金援助。他舉例,韓國政府早於20年前認定發展流行文化和電影業是「國策」,能夠賺錢及增強國力,「佢哋感受到荷里活電影嘅強大後,明白到電影唔係純粹電影,更加係軟實力」。於是,韓國政府的政策是在於如何推廣韓國電影及文化,例如舉辦電影節、交流活動等,建立龐大的觀眾及粉絲群。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當政府把電影看成是一種人文精神和藝術素質的培養,而非商品,所以法國政府不會計較投入電影業的資源能否收回。不過,這並不代表政府毫無政策支援。譚以諾表示法國要求本地戲院和網上串流平台Netflix(網飛)在當地的部份收入,投資法國電影業,達致「資金循環」的效果。

戲院10月1日推出「半價優惠」。(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回到香港,譚以諾認為政府首先要決定電影業的定位為何?是人文藝術,還是經濟「軟實力」,才能規劃長遠的扶持政策,「𠵱家只係近水救近火,唔夠編劇就畀錢搞工作坊,戲院唔掂就搞半價優惠」。

電影究竟係乜嘢,社會冇任何答案,好似大家覺得唔需要回答呢個問題,覺得電影就係電影。未知道嘅時候,又點樣講需要乜嘢政策呢?
嶺南大學數碼藝術與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譚以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