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結業︱電影票房大倒退 《武替道》、《焚城》導演談影業困境

撰文:吳美松 譚曉彤 譚皚璧
出版:更新:

【香港電影寒冬系列之二/香港電影票房/戲院結業/電影地獄/電影市道/破地獄】香港2024年至少有9間戲院結業或停業,記者更發現有部份院線取消早場及午夜場場次,以減省營運成本;亦發現多場次錄零票房。戲院生意下跌直接影響電影行業,《武替道》導演梁冠堯(Albert)、梁冠舜(Herbert),以及《焚城》導演潘耀明(明哥)在《香港01》專訪中,大談觀眾、全球電影產業及港產片狀況,對業界如何帶來衝擊。
梁冠堯認為少了人入戲院是事實,他記得在某些大學做過分享,參加者是讀電影學系的學生,但當中可能只有兩成人會入戲院看電影,「即係你連讀電影都唔入戲院看電影」,他覺得這個現象尤其發生在大部份的年輕人身上,而這個現象令他擔心「電影係冇咗個Value(價值)」。
明哥則認為,戲院減場次或似是微細影響,但會流失觀眾,或多或少會影響電影行業。其中戲院減場次是一個很大的訊息,就是市道支撐不到戲院生意。而少了人入場可說是一種打撃,不過他相信電影人有一種好堅強的心理,可以承受這個小挫折,當做得好而有觀眾捧場時,就會變成鼓舞。

梁冠堯 Albert(右)認為少了人入戲院是事實,他記得在某些大學做過分享,參加者是讀電影學系的學生,但當中可能只有兩成人會入戲院看電影,「即係你連讀電影都唔入戲院看電影」。(夏家朗攝)

梁冠堯和梁冠舜是一對孿生兄弟,自小已迷上港產動作片,後來舉家搬到加拿大,仍無減他們對港產動作片的喜愛,更隨父親學習武術,練就好身手。後來亦因為這股熱愛,兩兄弟決定回流香港,入行成為動作演員。一入行就在《雙子神偷》中飾演反派「銅頭」和「鐵頭」,更可與偶像洪金寶等前輩做對手戲,豈料入行時港產片已在走下坡,兩兄弟亦迫於無奈選擇淡出。輾轉做過不同行業,他們始終心念港產動作片,決定重新入行,而且在2022年贏得「首部劇情片」比賽,於是就以自身經歷為題材,拍成了《武替道》。

觀眾消費習慣改變影響戲院客量 說服觀眾入場有困難

不過,時隔17年後,香港電影業的景況與入行時相比是更好還是更差?細孖梁冠舜直言情況更困難,因為其他外國的片商可能在各個因素下,開始對港產電影沒有興趣,或者可能已經對港產電影沒有信心,加上鄰近地區在電影方面發展是成熟了很多,變相港產片競爭力更加衰退。大孖梁冠堯亦表示經常聽到「一片導演」,意思是導演拍了一部就沒有下一部作品了,尤其是新導演,他認為他們其實沒有走出過當初做演員時的那個困境。

梁冠堯認為,少了人入戲院看電影是事實,尤其是年輕人,因為整體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亦令他擔心電影會失去價值。梁冠舜補充指,可能電影上映後隔一段時間,已可以在串流平台上觀看,而且可以隨時隨地不受打擾地看,現時他們的困難是如何說服觀眾去購票入戲院。梁冠堯亦說戲院的好處是觀眾可以很專心地看電影,但這件事需要時間成本,而且太多人容易分心,「雖然話去戲院睇,我都見到會有人攞住部手機『篤篤篤』」。

(吸引人入戲院)係一個大難題,你叫人唔好食飯食饅頭咁,你好難叫一個食咗20幾年,30年飯嘅人食饅頭。
《武替道》導演梁冠舜

不過他們表示,串流平台其實不只影響香港電影,而是影響了全球電影工業,導致國外的電影業產量同樣降低,情況和香港一樣。再加上近年疫情前後,整體市道其實都不太樂觀,消費者的消費力有所下降,梁冠堯以今年「十一國慶」為例,指當日所有戲院半價入場,才吸引到觀眾至場場爆滿。

消費者的消費力有所下降,Albert就以今年「十一國慶」為例,指當日所有戲院半價入場,才吸引到觀眾至場場爆滿。

謝票場並非好風氣 觀眾入場多為追星

提到近年很常見的謝票場,演員及導演現身不同院線場次與觀眾見面互動,梁冠堯與梁冠舜均認同不是好風氣,雖然會吸引到觀眾,但他們入戲院的目的就變成了「追星」,而不是因為電影的內容。而少了人入戲院,亦令投資者投資新片的意願大減,連帶導演要開戲亦有難度。

「投資者、觀眾和製作嗰個質素,呢三樣嘢係有啲似雞和雞蛋」,Albert說如果沒有足夠資源製作,觀眾不買賬入場,然後令投資者卻步,就有可能由1000元做一個動作,降格至100元一個動作,然後觀眾又會覺得「乜咁流嘅」而不入場,最後變了惡性循環。

很多監製行內話如果可以將budget維持喺一千萬或者二千萬以內,但要有動作元素,其實都幾難,你動作場面做得唔夠大,觀眾又會覺得有啲失落。
《武替道》導演梁冠堯

今年上映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叫好叫座,Albert認為電影是一個希望,但不可能每一部電影都如《九龍城寨》般大製作,涉及巨額投資,他希望觀眾能夠接納多一點中、小型電影,而且入戲院捧場,會令到整體電影業起碼有一點曙光。不過,兩兄弟仍然想為港產片搏盡,如何吸引觀眾入場,沒有一定成功的解決方法,但他們會做好本份,拍好港產片。

+5

明哥80年代左右入行,1994年在劉家勇導演的作品《燈籠》中擔任攝影指導,正式於電影界出道,曾導演過《非凡任務》、《別叫我「賭神」》等電影,最新一部作品《焚城》更是香港史上首部以幅射災難為題材的電影,秏資2億多元。

明哥80年代左右入行,1994年在劉家勇導演的作品《燈籠》中擔任攝影指導,正式於電影界出道。(夏家朗攝)

明哥認為,票房其實一向都很難去掌控或者預測,每次做電影最難的是怎樣去平衡投資及票房,因為香港的市場實在不大,但當他們需要用這麼多的資源去做一部電影的時候,票房往往是他們整個工業最擔心的一件事。因為票房除了影響投資者能否收回成本,以及獲利外,還直接影響到電影人可不可以有條件再吸引到資金開拍下一部電影,「比起票房,有冇人投資一部大型嘅製作俾香港電影嘅同業(開拍),呢個反而係對我覺得比較擔心嘅一件事」。

《焚城》導演潘耀明(中)及演員莫文蔚(右)(安樂影片提供)

而戲院入場人數減少,甚至取消早場及午夜場場次,對電影業來說是一個挑戰及打撃。「可能停了早場,停了午夜場,其實好似很細微,但你會損失咗一啲嘢」,損失的是一些經常看早場的觀眾,或是因工作關係只能看早或午夜場的觀眾。而香港戲院結業,及減場次,其實亦是一個訊息,顯示出時代大環境不夠好,無法支撐戲院繼續經營。

隨着時代及科技變遷,現時多了消費者在串流平台收看電影,明哥認為時代會進步,正如他們拍戲的器材亦會與時並進。「入戲院睇電影係一種生活態度」,明哥表示,能不能再培養觀眾仍屬未知之數,但他希望觀眾入戲院會如同入了一個領域,對電影有不同感受。

+16

票房失利的話,除了影響投資者,亦左右了電影工作者的生活水平。明哥記起最初入行時電影工業很蓬勃,他一個新人入行「基本上開工係開到停唔到手」,去完一組工作,緊接着就去第二、第三、第四組,有時更會累得不想開工。但現時較年輕入行的後輩,接了一部電影後,幸運的兩、三個月後有工開,更多的卻是找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邊做邊等待機會。

因為而家好多人都好想入行,好多人都好想做電影呢件事,好似一個夢工場一樣。確實喺某程度上曾經係一個夢工場,但係而家係一個對一啲新入行嘅係一個幾毀滅性嘅嘢,因為佢哋冇機會去參與,冇機會去成長,冇機會去體驗嘅時候,這個夢好似係會打碎。我當然唔希望咁樣,對我嚟講,我當然希望可以儲到好足夠的資源俾呢班人更加有機會。
《焚城》導演潘耀明
《焚城》導演潘耀明說,「而家好多人都好想入行,好多人都好想做電影呢件事,好似一個夢工場一樣。」(夏家朗攝)

《焚城》早前與另一部電影《破·地獄》推出套票,明哥覺得這個做法非常好,不論效果理想與不理想,但是最重要是出發點「夠有心」,去吸引觀眾入場欣賞兩部好電影。他又說,《焚城》成本拍了2億多元,賣套票其實對票房幫不了多少,但勝在用心吸引觀眾入場。

《焚城》早前與另一部電影《破·地獄》推出套票,明哥覺得這個做法非常好。(資料圖片)

至於香港電影業能否回到當年百花齊放的光景,明哥肯定地表示有信心,「因為實在係近年都有好多新進導演,有啲年輕人佢哋拍得出好好睇嘅電影,呢個絕對我對他們好有信心」不過,要支持他們繼續拍出好的香港電影,首先還是要令他們能夠養活自己,不用「憂柴憂米」。

+15
+4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