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受訪家長每周與子女衝突至少一次 最多因電子產品及做功課
衝突過後,問題未解決,會衍生更多衝突。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今日(25日)公布調查結果,指四成受訪家長每星期與子女至少發生一次衝突,引發的原因與電子產品、做功課、學業表現等有關。調查也發現,有七成半受訪家長表示不滿意目前處理衝突的方式,問到不滿意的原因,當中半數人指同一衝突重覆出現;逾八成家長更認為與子女對立的情況,並無因為衝突結束而靜止。
女青指出,華人傳統社會強調服從、孝順,部份孩子在衝突後,選擇與父母「妥協」,當衝突未完全解決,自然容易又起其他衝突,這種「服從式管教」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建議家長要學習「溝通式管教」,與孩子協商,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43.8%起衝突與學業表現有關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在今年1月至5月、以家長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406份問卷。結果顯示,逾九成受訪家長稱曾與子女發生衝突,當中有四成最少每星期發生一次衝突。
引發衝突的原因,分別有68.4%受訪家長指與電子產品及做功課有關,其次則是與子女的學業表現有關(43.8%)。至於親子衝突的方式,逾九成人指會有口頭爭執,值得留意的是,也有一成人稱涉及掟東西、8.7%人則指涉及肢體衝突。
調查更發現,有七成半受訪家長表示不滿意目前處理衝突的方式,問到不滿意的原因,當中半數人指同一衝突重覆出現。逾八成家長更認為與子女對立的情況,無因為衝突結束而靜止,會出現擺臉色、逃避接觸、甚至會延伸「戰場」,在其他事端上繼續責罵等情況。
女青指,家長及孩子普遍會在衝突後感無助、委屈、憤怒,而非感到釋懷,孩子在爭執結束時的「妥協」僅屬假象,問題根源未有解決,沒多久便再成為衝突的導火線,爭吵不休的生活也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母女不時爭吵致關係甚僵 參加計劃學懂放下原來管教思維
黃太(化名)是其中一位以往不時會與女兒發生衝突的家長,自其女兒就讀小一開始,兩母女不時因為飯餸口味、玩手機等事情爭吵。黃太認為其安排屬最好,女兒卻時常不遵守規則,每星期都會發生爭執幾次。
黃太說,每次衝突發生,女兒最終會啞忍、妥協,但同時也將事情記在心中,令她有很多負面情緒,到下次衝突時,會發更大的脾氣。她指,在母女關係「最僵」時,女兒情緒變得敏感,會嚎哭、且拒絕溝通,她也為此氣餒,不時黯然落淚。
直至母女兩參與女青賽馬會「親」平氣和計劃,黃太開始放下原來的管教思維,給予孩子多些機會表達,兩母女關係才有所改善,其女兒現時也變得願意跟她講心底話。
「溝通式管教」解開華人傳統「服從式管教」惡性循環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施倩俐指出,華人傳統社會強調服從及孝順,孩子自小被教導要聽長輩說話,令部份人在衝突後選擇與父母妥協,但心底卻感到被迫,當衝突未完全解決,自然容易又起其他衝突,這種「服從式管教」只會導致惡性循環。
她續指,隨着子女成長,會有自己的想法,親子要解決問題,父母需要學會「溝通式管教」,與孩子協商,包括界定分歧、輪流表達感受及關注、臚列可滿足雙方關注的方案、到最後選擇大家都滿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