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不死】Sky Music老闆由蒲信和到開舖 90年代賣過千張碟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信和不死,「信和永遠畀到我驚喜。」Sky music老闆Patrick Choi說。
常言道:支持信和三大產業為漫畫、唱片和租屋。有人說,信和最風光時代已過,漫畫店執完一間又一間。同樣是1990年創業、賣二手碟的CD交易所剛宣告即將結業,同行另一老店Sky Music主要賣中文新碟,唯有「盡力,做到頂唔順為止。」
由熟客到信和一份子的Patrick,如何與信和「同生」且「不死」?

「當時買到卡式帶已經好開心。」Patrick說。(龔盛攝)

1990年前:信和熟客「講緊一個地方,你就可以行成日都得。」

Patrick本是信和常客,他說的信和,你可能未聽過,例如信和都賣過潮流衫。「信和有賣過衫,但真係一陣就玩完,冇一間生存得耐。睇住一間一間咁執。仲有郵票店、有一班人織冷衫、賣古董相機。」不過,最吸引Patrick的始終是唱片舖。

那是個隨處都有唱片舖的年代。


Patrick買下偶像第一張唱片,就是在新界家附近的小型唱片舖。他的故事不特別,隨便找個男孩都迷過Bandsound。80年代興起樂隊熱潮,男孩愛的不是Beyond,就是太極或達明一派。Patrick憶述:「那時中一二,第一隻買的是太極,仲係買Cassette(卡式錄音帶),十幾蚊,不是好貴,但買Cassette已經好開心。」Patrick忘了第一隻在信和買的唱片,唯畢業後每星期都會行信和三、四次。

老闆Patrick Choi見證過信和中心的風光時期。(黃泳樺攝)
講緊一個地方,你就可以行成日都得。
Sky music老闆Patrick Choi

為什麼一定是信和?「當然其他地方都有碟賣,這裡集中。講緊一個地方,你就可以行成日都得。因為每間唱片舖,尤其是二手店,碟的內容都好唔一樣。今日同聽日都會唔同,因為他們(二手店)不知會收咩碟回來。」80、90年代,香港唱片業興旺,那同樣是信和風光時期,單是二手唱片舖已經二十多間,還有十多間新碟舖。「二手,新碟都行,始終岩岩出嚟做嘢,唔係成日次次都買新碟,如果搵到二手又好新淨,仲開心過買到新碟。」

行信和,買的不只是唱片,還有一份共鳴。「行信和,你又可以識到志同道合的人。有些你成日見到面的,又吹下水就會變咗朋友。」

Sky Music屹立信和27年。(黃泳樺攝)

1990年:信和指數反映廣東歌最勁  細舖能賣過千張碟

Patrick語調溫和,初認識想像不到他會聽搖滾樂隊,甚至由信和的常客,變成信和的一份子。他笑說:「係咁㗎啦!年輕人膽粗粗(開店),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1990年,Patrick與友人合資在信和開了「Sky Music」,適逢「Canto Pop 」廣東歌黃金時期,穩打穩紮主力賣中文新碟,同時兼賣二手碟,屬行內少有。

現在的信和中心有不少格仔舖。(黃泳樟攝)
其他區唔係唔好,但一諗起CD,就係信和。


90年代有「四大天王」延續廣東歌神話,「初初開店,最有印象是張學友的<偷閒加油站>(專輯《真情流露》的一首歌)未開門就排隊,我們細細間店都賣500 、600張,算高銷量。之後都好多唱片過千張,鄭秀文、千嬅、Eason。」根據國際唱片協會(IFPI)香港分會發表的報告,1995年音樂唱片發行1,700萬張,售值18憶元。

唱片業的興旺是令信和風光因素之一,「其他區唔係唔好,但一諗起CD,就係信和。」Patrick目光堅定說。不用看勁歌排行榜,「信和指數」已經夠反映哪個歌手當紅,「有幾本雜誌會每個星期打電話落嚟問,邊隻碟最好賣。Twins、謝霆鋒、鄭秀雯都好勁。」

「四大天王」的明星相片亦有不少粉絲購買。(網上圖片)

偶像活動後  粉絲即到信和掃明星相

信和的潮流跟着唱片業一直變,愈變愈多元化。香港還是粒粒皆星的年代:Beyond、譚詠麟、梅艷芳、張國榮等歌手後,「四大天王」於1992年正式誕生,要追偶像,Fans不只買唱片,還有一張又一張明星相。「突然興起明星相,相主要都係四大天王。Fans知道偶像下午有活動,知道黃昏一定有相,就會來信和掃,幾蚊一張,唔覺唔覺就買左一大堆。」全盛時期,信和約有二十多間明星相舖,因而聞名東南亞,瘋狂的亞洲fans甚至來買幾百張明星相。有相舖老闆指,當時五大暢銷明星相分別是張國榮、梅艷芳、黎明、劉德華、周慧敏。Patrick解釋,「那時記者影完會立即賣畀曬相佬,幾蚊一張,要幾多印幾多。」

有人說信和等同張學友首歌,它是永恆的。Patrick相信音樂不死,信和不死,但當時沒有水晶球,「當時前景好,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搞到𠵱家咁。知道音樂會一直玩到落去,時代進步,始終會轉形式,但冇諗過轉到唔洗錢就有歌。」

「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搞到𠵱家咁。」𠵱家係點?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