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啹喀兵】退役尼泊爾軍人:若沒有我們守衛,香港已不同
在清明節翌日,約300名尼泊爾人手持鮮花前往埋葬啹喀兵的「啹喀墳場」出席屬於他們的清明節-「祖先紀念日(Purkha Divas)」;當日氣氛嚴肅莊重,因為這班因服務香港而客死異鄉的啹喀兵,亦是大部分居港尼泊爾人的祖先。
回歸前,英國長期派軍隊駐守香港,其中地面部隊大部分是尼泊爾僱傭兵(俗稱「啹喀兵」)。啹喀兵在1948年來到香港,直至香港即將回歸中國,英國政府開始削減軍事經費,大部分啹喀兵後於90年代退役。近60歲、在邊界守過15年的退役啹喀兵Ishwor Gurung說:「身為一名啹喀兵,我感到自豪。如果我們沒有守衛邊界,香港已經不一樣了。」然而,Ishwor認為普遍香港人都不認識他們的歷史,他自覺有份責任將歷史交棒給下一代。
攝影:鍾偉德、蔡正邦
這個祖先紀念日由「啹喀墳場基金」籌辦,發起人之一Amod Rai認為,他們也擁有共同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日子也定在清明時節;Amod指,這是為了教育和保留啹喀兵的歷史,讓啹喀兵後裔能尋根,了解他們身份的由來。
這個節日對於老兵們來說相當重要。「我們每年都會出席,從來不會錯過;因為這裡是香港唯一關於啹喀兵的歷史場地。」Ishwor說。
老兵守衛邊界15年 曾險被非法入境者殺害
Ishwor在1980年到香港服役,後於1995年退役;在過去15年的日子裡,所有邊界他都守衛過,例如米埔和沙頭角;他認為這是最危險的任務,因為大部分來自中國的非法入境者都很強壯,有部份更會攜帶武器,如手槍、刀;每當他們嘗試去捉拿非法入境者時都會遭受強烈反抗,甚至試圖殺死他們。
他憶述:「在夜間只有三、四名啹喀兵當值,其中一次有17個非法入境者接近邊界時,他們差點將我殺死。」
那一夜, 當值的啹喀兵其中兩人睡著了,只有Ishwor一個清醒;他想叫醒夥伴,但是非法入境者已經將他捉住並試圖殺死他,「他們已經捉住我的頸和腳。」幸好,夥伴因而被嘈醒並把那班非法入境者制服。他說:「差點就被殺,那次非常非常危險,只有我一個對抗10多人。」因為他們是不允許射殺這些非法入境者的,Ishwor指這是高難度的工作。
除了負責邊防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找到啹喀兵的身影。颱風侵襲香港時,啹喀兵會在戶外到處呼籲市民回到室內暫避;當有樹木倒塌時,他們則負責清理。此外,他們也負責修橋築路——以往的大嶼山未有完善的道路,大部分由東涌進入昂坪的路都是由Ishwor他們興建出來的,「現在還有部分的路保留下來。」
除前線任務外,Ishwor感到難忘的是曾參與「綠化香港」的工作。於是他們就開展了種植樹木的工作。當時Ishwor獲分配三棵樹苗,他負責將它們種在山上,「有時候我回到石崗時還會看到它們,它們現在已經非常高大了。」他說。
在香港落地生根:「我自覺我也是香港人。」
從轟烈的邊防工作退下後,Ishwor投身建造業,參與興建赤臘角機場和青馬大橋,現職司機。至今在港生活已有37年,他表示從來未有想過回去尼泊爾生活,「因為我在這裡生活,這裡已是我的家。」他覺得香港機會處處,認為香港人很友善,自言有很多中國籍的香港朋友,閒時會相約一起行山,他形容:「我自覺我也是香港人。」
對於Ishwor來說,啹喀兵即使在退役後仍繼續為香港社會貢獻,但香港政府卻欠他們一份肯定;他對於博物館沒有關於他們的歷史感到不忿,「哪怕只是一件展品也沒有。」
歷史學者:啹喀兵歷史體現香港族裔多樣性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認為,近代以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其歷史與世界歷史有密切關係;香港處於中國、東南亞、歐洲殖民強國之間,因此香港與世界的互動較多。而啹喀兵的歷史正正體現了香港族裔的多樣性,形容「佢哋唔係過客,無理由當咗佢哋係外人。」近年研究香港軍事史的鄺智文指出,啹喀兵除了軍事上的工作外,亦要維持內部治安、救災、修橋補路,例如六七暴動亦有啹喀兵的身影,當時沙頭角槍戰導致5名警察殉職,事後港英政府調派啹喀兵在沙頭角最前線駐守。而橫跨沙頭角半島的鹿頸至大尾督路段也是由啹喀兵修築的。
人類學學者:殖民歷史過去一直不被重視
當日帶同學生參與儀式的中大未來城市研所博士後研究員鄧偉文認為,「祖先紀念日」節日的建立是因為居港尼泊爾人的歷史被忽略,「佢哋希望搵番自己嘅歷史,融入香港的生活。」 他指香港在回歸後的歷史都偏向關於中國,而殖民歷史過去一直不被重視。 他解釋,人類學裡有「歷史建構」的概念,新統治者在後殖民時代會重新建立一套愛國情懷;例如,以前香港歷史的論述主要關於小漁村如何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但是回歸後則多強調香港在早期與南華地區的聯繫,「睇歷史博物館嘅設計,都係由石器時代開始講起。」他又提到,香港的歷史建築物若具殖民色彩多面對拆卸,若是具中國色彩則多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