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兩個社會新鮮人 在人生走着的分叉路
中學時代很多人茫然不知前路何往,直到成為職場新鮮人,看到社會真貌才第一次真正思考人生,學懂生涯其實要規劃,而且能劃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人趁青葱歲月去追夢,有人就安穩打工,為日後打好生活基礎。
攝影:陳焯煇、梁鵬威
兩種青年:中學都沒想前路
年近30的黎梓駿,自家開製作公司做老闆;最近拍網上電影,收入一直不穩定。他喜歡到處遊歷,享受旅途的風景,4年前隨意起行,拉隊3人行到台灣單車環島遊;2016年獲本地電視台賞識,邀請拍13集的實驗節目《衝三小》,節目內「提子駿」要與伙伴要騎單車遊香港各區完成任務,但觀眾喜歡看他任務失敗,節目效果塑造廢青很廢的形象。
「近來有時靠節目的Facebook專頁和自己公司聯絡我接洽工作,也有工開。」他說這樣的日子並不好過,生活逼人,不到他來規劃,「10年後我可能還是event佬,這行冇得升職,做永世也這樣。」他說自己人生從來就沒規劃。自小寄居親友家中,他習慣一人解決各種難題,包括抉擇前路。
學校老師覺得他家庭處境特別,父母不在旁,好難搵到家長傾談,就少有理他。「佢哋覺得我都好難處理,淨係畀升學就業資料我,請我自己諗。」他不愛讀書,喜歡搞活動,加入學生會評議會,成為學生領袖,當時自覺好有威權,比同齡人成熟。
那時他還未認識自己,只知自己「唔鬧得」、喜歡當領袖。中七畢業去考警察,阿Sir一聲呼喝,他立即「唔想撈」。「搭地鐵見到珠海學院招生廣告,咦!仲有機會讀書,不如試下新聞系。」他不明就裏成為新生,未畢業卻發現自己對傳媒行業並沒熱忱,又四處找出路。
佢哋覺得我都好難處理,淨係畀升學就業資料我,請我自己諗。
另一種青年,Mike,23歲加入保險業,早想着過安穩日子。中學時老師談起升學就業問題,他像阿駿一樣聽不入腦。中四選了文商科,大學選科時為此後悔過;又自覺「數口精」,算術表現不錯,就報讀會計金融學副學士,一年後升讀大學,主修的竟是哲學和德文。「其實我都唔知自己叻啲咩,好似咩都鍾意做,咩都可以讀。」
他預科暑假做過會計助理,眼見正職員工也在做同樣工作,「如果以後全職做會計,日日咁樣好悶!」他在大學玩樂搏到盡,畢業前一年才為自己的前途打算。因為家族成員曾患癌離世,Mike決定20多歲為自己買「保險」。
保障與沒保障
大學3年級,Mike在傘運佔領區重遇中學同學,對方介紹自己做保險,「自己安排時間見客,工作有自主,我喜歡這樣。」他順利加入大型保險公司,職銜是理財策劃師,負責各類保單。
記者約他第2次訪問想跟他一天,了解他日常生活,他在手機看看時間排程,說很多工作和活動早一個星期安排好,連周末去玩、夾band、打拳、釣魚、行山都有條理地記在行事曆。
即使見客時間不一,大多需遷就客人行程,他總能計劃完善,生活很有規律。他說年輕就要保持身體健康,工作和作息都要定時。
「保險這行本身已經是人生規劃一種,有車保、家居保,還有個人醫療保、人壽保等等,上一代又未必為自己退休準備,你就要為自己和家人日後的生活負責;保險保障資產,其實都在規劃整個人生。」聊起工作,他像閒話家常;他幻想多年後的自己,生活和收入依然安穩,可能會升為經理。
阿駿大學畢業那年也賣過保險,大半年跑數簽單,縱然每次能達標,卻形容「生活好無意義」。他工作得不快樂,常借酒消愁,有晚喝醉,胡亂按到求職網,見迪士尼招聘接線生,迷糊之間投寄了履歷,又成功轉工。
「但聽啲電話其實好悶,不同來電都是問:『今晚有冇煙花睇?』、『食自助餐米奇會唔會出來?』,工作環境好歡樂,但內容好無趣。」有天他又突然想起working holiday,二話不說辭工飛到澳洲去,「臨飛前一星期先開始驚,因為我咩都冇plan過,買咗張機票就去,點搭車離開機場都唔知。」
在澳洲待不到半年,香港有朋友準備自組製作公司,阿駿又飛回來,合夥接拍短片生意。離開澳洲前,他把近9萬元積蓄花了大半,沒想過之後的日子可能要捱。他喜歡自由自主當個製片人,生活隨心,代價是生活和收入不穩。「我對未來是絕望的,捱得一日得一日,今個月可能有幾萬元,下月就幾千元,好浮動。」
投入職場 又有新看法
阿駿打算之後無工開的時候,就到朋友的Cafe幫忙,笑說當個侍應也有些微收入。他其實想過找份有前景的穩定正職,但發現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我有點遲了,28歲跑去當文員,又要由低做起,而且不喜歡office工,畢業初時,不想做聽上司order做事的機械人,以後可能找個平衡,做marketing工可能與現在拍片較相近吧!」又補多句:「返office工嘅人好叻,對住文書文件,我的性格做不來。」阿駿說自己工作、玩樂都沒規劃,生活每天都在變化,很難看到自己將來,亦很難看到人生該怎麼樣。
Mike卻說能想像到自己人生:幾年後便跟女友結婚,再多幾年就有孩子,想好人生往後階段。現在每走一步,Mike都想得好遠,思考會否影響未來發展,覺得人生或有意外之事,但總需要一個框架跟着走。身邊有親友跑到異地工作假期,他質疑:「這些見識和快樂,是否要working holiday才得到?這些快樂可能好短暫。」他說人人追求快樂,但過程不一樣,「我在現在這個職業和生活的過程中,一直都有成功感和快樂,也希望幾十年後仍有這些感覺。」
投身職場大半年,他已對人生歷程很有看法。「中學階段好難規劃到自己,因學生的視野好窄,局限在家庭、學校,或最多在自己住的那區;工作之後,我才看到一些人和事情的全貌。」
最近,他跑去讀了個關於16種性格MBTI的課程,發現人的性格會隨環境改變,又覺得原來了解自己、學懂看人的特質和性格,好有用。從前他視家庭為最重要一環,考入港大是成就家人的願望,讓他們開心。「這段時間我發現個人成長才是最重要,要不斷成熟和成長,才能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