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兩代人 開明家長看透人生 讓子女自由逐夢
年輕一代如今有百種生活方式,上一代人卻大多跟着同一條路走:打工、買樓、結婚生子,半生為一個家打拼,常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以閱歷與經驗教育下一代。但時代流轉,社會價值和生活形態千變萬化,一個家庭兩代人如何對話,如何追尋自己的路?
攝影:陳焯煇、梁鵬威
上一代人生於香港經濟好時代
在李媽一代人的字典裏,哪有「生涯規劃」一詞?她是1980年代理工學院學生,主修時裝設計及製衣學。那個年頭只有尖子才能考進港大、中大,很多人念畢中三或中五,10來歲已出來謀生。繼續升學的,大部分去了技術學校修一門技能,為求工作快快上手。
那是香港經濟發展最蓬勃的年代,李媽說各行各業都興旺,什麼工都好做,勤力便有出頭天。她1990年代畢業後,順理成章到時裝採購公司工作,通宵達旦做個不停。26歲與男友拉埋天窗,幾年後生下一子一女。轉眼女兒今年15歲了,像媽媽般喜歡藝術設計,卻有個非主流的志願,想做紋身設計師。
「我希望她做政府工,安安穩穩,公餘投入自己的興趣,不要像我以前拼搏到冇晒自己生活。人一生即使你跟住guideline去規劃,都要看個人機遇和時勢。」李媽說畢就把話題轉到女兒,着她多說己見,說說自己夢想。
女兒:做紋身師前 要先考入大學
「我喜歡一筆筆設計和畫在身上的過程,現在的社會和青少年都改變了,紋身不是壞事,而是一種潮流。」長得斯文乖巧的Natalie說。她今年讀中四,兩年前在書本上看到一個紋身師的故事:「每個紋身背後都是值得紀念的事情和情感,我知道這份工作有重大意義,不是玩玩吓,不能有差池。」
成長於典型中產家庭的Natalie,雙親從小關懷備至,讓她學畫畫、跳舞、溜冰等等,近幾年她又愛上攝影,閒時和朋友遊玩拍照。她清楚自己的喜好和前路,以篩選法剔走朝九晚六的辦公室工作,形容「好死板」,「唔想對住電腦唔知自己打緊乜」,又深知自己愛好藝術文化,想着日後做不成紋身師,也可當攝影師。訪問時她觀察攝影記者的裝備和影法,又滿懷好奇地躍躍欲試。「這部有啲重呀,唔知要成日拎住會點呢?」她借來攝記的單反相機隨手按幾下快門,高興得像拿到糖果的孩子。
像她這年紀的中學生,理應多看世界,卻需終日埋首讀書。一周時間表排得滿滿,上學以外,大部分是補課、補習。她雖知DSE只是人生中一個階段,但學業成績在香港好重要。她同樣有個大學夢,「若你考得不好,見工僱主看到你沒5*和4 (DSE成績),就不會先考慮你。」從事藝術都要成績好和大學學歷?「不用很高分,但對自己也有要求。」記者問她校內成績如何,李爸在旁嘲笑作勢地舉起尾指示意,女兒回一個奸笑:「睇我心情,今年不好,下年考好啲。」
她有時覺得,讀書就好像只為交差;自己今年不是精英班,但如其他同學一樣,總有一項專長。「其實我不太喜歡入精英班,那些同學上課低頭苦幹,小息、吃飯都是做功課及溫書。」說時她表情無奈。李爸亦在旁念着「什麼人為之精英?」
父親:中年明白世事難如人意
李爸常跟女兒說:「考試不過是一場遊戲,最簡單、快捷方法評核人的能力,在這教育制度下,遊戲就係咁。在遊戲中你贏咗,但在人生其他地方,不代表我輸咗畀你。」他說自己教育水平好低,沒讀過很多書。
留着鬍子的他,看來閱歷豐富。說到人生規劃,李爸:「如果你老竇係劉鑾雄,可能有什麼基金,你都不用怎規劃,但像上一代的普通人,家庭和生活環境不算好,就要規劃啦,即係搵食。」小時,他為幫補家計當過童工,白天在酒樓門口賣公仔書,晚上到鍍電廠拆鋼線賣電線,只想儲錢改善生活,讀到中五便畢業,「之後拍拖、結婚、買樓,生小孩,這是有規劃。」他30歲自己開公司做凍肉出入口生意,時常跑到世界各地公幹。
李爸李媽自言,他們這代人很少談夢想,工作不為成就感或滿足感,只為養家。「不管是否喜歡,賺到錢養家就是了。而且勤力就搵到錢,不像現在這一代,辛苦返工都未必能上游致富。」李爸說社會變化萬端,無人能預知未來,「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一代不知如何規劃,我們惟有教他們最紮實的人生價值觀。」
50歲的他說年輕時體力好,能為事業搏殺,這些年來家庭和事業都穩定下來了,他沒想過擴充業務,經營廿個員工的小公司,已知足安然。他亦沒想過或要求女兒繼承公司,只想她跟隨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走。
不斷籌謀 不等於掌握自己的未來
「人生變數太多,下下計到盡,必定痛苦。」40歲前,李爸規劃過,有些目標亦實現了,但過了不惑之年,發覺世事人生難盡如人意。
「好似我媽咪,結婚生仔、儲錢,每個階段都計到盡,但我見她規劃得好的人生,老了卻不快樂。」他續說,「有些人不斷規劃,但不等於你就完全掌握自己的人生,靜下來細想,就會發現白白錯過很多時光,例如玩樂與陪伴家人的時間,直到老來患病、周身痠痛,親友都不在身邊,只得自己一個老人家坐在那兒。」
他有朋友為感受兒子應考文憑試的壓力,自己親身去考一次;但他認為家長不能感受到子女的壓力或感覺,「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自己經歷。」他說每代人經歷都不同,眼見如今本地青年怨聲載道,對社會和生活的不滿,他難以體會。
李爸愛說人生哲理:「人生無意外,沿途是風景。阿女你明唔明?」Natalie似懂非懂地點頭。她已聽過父親說過不下一萬次:「冇嘢唔可以做,只要不是傷害別人、殺人放火。咩行業叫做好,咩叫唔好?打開報紙,醫生、律師都可以犯事。」又續說:「最重要自己內心踏實,不要自己鬥爭,想做就去做,紋身有多不好?可能日後發展到紋落隻豬、紋落棵樹,誰知道日後的事,咁快就說不好?」
兩代各有選擇 同一目標為開心
人生究竟能否規劃得到,這家人已經不太在意。「咩叫生涯規劃,如果你說是規劃日後職業,我簡直想作嘔,人生怎能只得職業?有些大人到40多歲都未認識自己啦,一個中學生又能認識自己多少?」李爸說,身邊友人有些至今仍在探索人生,還未想通。
李媽有很多朋友30多歲成家立室,有些又沒有結婚,一人過活。「各人自有人生選擇,而且際遇不同,例如姻緣也講時機。」她說自己的人生路直接、傳統。年輕時同樣拼命工作,至熬出病痛、患上癌症,又為了照顧家庭,才辭職休養。「有嚴重疾病才令自己對人生改觀,連性格也改變。」
性格會隨經歷改變。10多年前她還是急性子,常常杞人憂天,如今卻能咧嘴笑說患病經歷,以及年輕的苦與樂。
人生下半場她當起了家庭主婦,工作是督促子女學習、檢查功課。當他們升中、慢慢學會自立,不再需要事事費心,她曾經自覺做師奶一無是處,於是重拾年輕時的勞作興趣,到社區中心上手作班,學懂之後當義工教其他師奶,每次見到自己的製成品就很有滿足感,開始明白怎樣的生活才快樂。
縱然仍為女兒着緊,李媽悄悄說:「都唔知佢搵唔搵到食,可能要去外國做紋身師先得。又可能第日佢見到其他更有趣又想試呢,年輕人話唔埋,諗法好快變。」這爸媽願放手讓女兒自由追尋未來。那麼,Natalie想像的未來又是怎樣?「我都會想結婚、生小朋友。人生最重要的,還是追尋幸福和開心。」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