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春.山系婆婆2】行山友感動 加入搭棚聚腳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一個社區的設施,可以一個人建,一個社區的形成,卻不能只靠一個人。

凹下去的小道能疏導雨水,通往這個友珍搭建的大水井。(黃寶瑩攝)
「我好羨慕建築工人!他們建造的樓宇很偉大,很想自己也做點出來。」
張友珍

這個大概是友珍人生第二個的夢,由山友為她實現。
 
山上設施的材料,都是棄置路邊的建築材料,友珍覺得浪費,其他山友知道她的心意,見到棄置的水泥都主動告訴她,甚至跟她一起搬泥上山。「這個來幫一下,那個來幫一下,李生彭生都出力甚多。方生、包生與黃生,很多本身都不認識,但見到(搬泥)又過來幫我。」

山友挑選好位置搭建「棚仔」,全因眼前一片好風光 。(黃寶瑩攝)

山友除了替她出力,也出主意,她不懂建築學,從事建築和裝修的山友都是她的師傅。名師出高徒,友珍慢慢握掌基本的建築理念。例如她設計的椅子各適其適,有長條形﹑L形﹑圓形﹑半月形﹑葫蘆形。她又為每塊石璧都預留了一條凹下去的小道,疏導雨水、防止水土流失之餘,也能儲起雨水用來灌溉。眼前這個婆婆腦袋裡究竟裝著多少主意呢?

友珍及其他山友以別人棄置的擺設裝飾石壁 。(黃寶瑩攝)
友珍以鐵絲自製耙犁:「自製的,比買回來的掃把更耐用!」。(黃寶瑩攝)

這些年來,常有路過的行山客受她打動。「曾經有一位先生,是退休公務員來的,他上到來看到我的作品,覺得很感動。不久之後,那位先生的表弟專程從屯門探望我。許多年後,有人在山上徘徊,我認出他來了。」

藝術與公益事業隨時毀於一旦


 
現在,「工程」已完成,友珍上到山,就掃掃地,澆澆水,坐在她自己建的石椅上喝茶,吃她帶上來的水果及小食。一次記者上山,遠處聽見巨大敲鑿聲,走近看見友珍提著刀和鋸,正修補花園的籬笆。友珍要求高,她建的石椅別人說太矮,她狠心拆過再造,但拆的原則是,為了建更好的。有時這個原則會無故被破壞,她曾建了一張長石椅,幾年後被政府拆掉,「無可奈何,政府說那是他們的地方,其實他們也沒有用。」

友珍上山前,都會自備茶水,累了就在自己建的椅子上休息 。(黃寶瑩攝)

人類應該藏著個遇強愈強的因子,隨年紀增長而逐漸頑固。政府來拆,友珍卻愈建愈多。「那是我的興趣,我覺得是藝術,又不害人,我建出來,大家都可以用,是公益。」    

友珍跟山友間的書信,說盡她對這個後花園的心事情意。(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