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廢青係廢青? 台灣教授開設「失敗者的社會學」:源於污名
「廢青」並非香港獨有的標籤。還原「廢」的本意,就是失敗者。地球64億人裏,相信有很多個。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在10月起開設10節、無學分的課程「失敗者的社會學」(Sociology of/for losers)。援引理論拆解種種失敗者的標籤,為何形成。能坐400人的講堂在首節課當晚,來了500多人,沒位置坐下便席地而坐。
失敗者(Losers)原來是個東亞地區共通的標籤。在香港,長輩也許樂於叫我們做「廢青」,年青人當中也常以此自嘲。台灣網民喜歡自稱「魯蛇」,大陸網民則稱作「擼瑟」,同樣從Loser音譯。這個稱呼所指向的意義大同小異:工作上不順遂、低收入、單身。香港方面,不時有網絡插畫家,繪圖形容廢青的特質,例如窮、不想上班上學、只想煲劇和睡覺等。
李明璁在第一節課「被烙上污名的人(與平等的人)」,援引Erving Goffman的著作,指出社會對失敗者的標籤,是權力關係運作的結果。並沒有人生來便是「魯蛇」。Erving Goffman認為,社會如同一個劇場(結構),所有人在舞台扮演自己角色,角色雖然按照劇本(結構影響)演出,但是演員之間,以及和觀眾的實際互動,會產生種種可能。污名(Stigma),就像以前的人犯法後,官府將他們黥面,供他人標識那人是罪犯。污名從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流露出來,是一種界定和標籤:「你是失敗者」,卻往往展現「你本來就是失敗者,自然而然」的姿態。
【廢青愛情】東京夜空最深藍:生活瑣碎又充滿沮喪,但我很想見你
魯蛇的「魯」、廢青的「廢」,從何而來?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曾撰文分享他對當下媒體,如何刻劃香港青年的觀察。政治層面上,參與示威遊行,便是激進不事生產;高舉理想主義的青年,就會被有心政客利用。經濟層面上,青年沒有能力買樓、不懂投資理財、依賴父母共住,他們都會被主流媒體標籤成廢青。綜合觀察所得,如果不想成為廢青,按主流媒體的塑造,青年應該「遠離政治,努力賺錢,報效祖國,安居樂業」。
廢青該如何自處?就算是不時以此自嘲的人,心底也會這樣想:我會否終有一天掙脫這個標籤?我是否需要和廢青劃清界線,成為社會認定的成功人士?社會總是把人劃分,以污名強化主流對於正常的認同。溢出「正常」的人們,也許會焦慮、不知所措,並糾纏在一直以來其他人因此加諸身上的創傷和挫敗。
「幸福就是能夠認識自己而不感到惶恐。」李明璁在第一節課,以德國哲學家本雅明(Benjamin)的話勉勵大家。相信香港諸多廢青,也能夠從中感受到一股力量。
【古惑仔】會考0分跟大佬 打交開片險入獄:其實正常社會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