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關鍵詞】全港人均欠債$16757 借貸取代一切的「邪道」社會

撰文:毛淳宇
出版:更新:

「上一代成日話自己一個養四個;
大佬,睇下而家啲樓價物價,再睇下份人工
養到半個自己已經偷笑,另一半就由銀行(信用咭)養。」
單看數字的話,2017年第二季,香港在市面流通的信用卡總數大概為1,928萬張,應收賬款總共1,173億港元。唔計供樓,平均每人欠債$16,757。

近一兩季,香港的整體信貸款項,包括信用咭的待用額也稍為下跌,在零售奢侈品方面尤其顯著。不過,貸款數字仍然驚人,這是早已埋下,幾乎不能undo的當代生活習慣。而且我們的經濟很大程度仰賴這個習慣。

「香港奢侈品,成衣零售唔知邊個買,身邊少人願意花錢買衫,我身邊冇人行街。但係娛樂,消費點都係要嘅,好像越來越多好嘢食。不過幾年前,飲酒一次,飲到醉大概$250,我當時用呢個價嚟衡量平貴;而家好似冇$400,過唔到一晚。」

出來社會工作,意味著什麼。Timothy以前會覺得,長大了,生活改善了,理應可以享受一下。

「記得畢業頭幾年,月入維持喺萬頭。諗住都係好正常,慢慢來,起碼叫做有收入,係人生新階段。攞張信用卡,供下新電話,電腦。放工weekend會同朋友飲下嘢,周末食下好嘢,轉季,自己買件褸買條頸巾。打工仔唔求咩,只係試下生活得比學生時代豐富。」

那時候,月結單開始出現大概$3,000-$4,000卡數,Tim不以為意,反正薪金足以清還。但原來普通打工仔的生活習慣,比上學好一點的生活習慣代價不少。

這就奇怪了,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成長階段,就是會擁有一路上升的條件,理應就是這般簡單。但原來沒有豪洗,每月都找得起的那$3,000是如此影響深遠。漸漸發覺,連續找了幾個月數,但那個減號仍然存在。他頓覺得,他沒有做過什麼大動作,甚至旅行也沒有去,只是可能weekend稍為吃頓豐富點的,不用每天常餐碟頭。怎麼好像整個收入模式在無形間變了形。

安信曾在2012年委託港大民調發表處理卡數結欠及理財態度調查。當時報告指出,平均初次欠卡數為24歲,但最早見於18歲;受訪者平均曾擁有最多3.8張信用卡;受訪者欠最多卡數期間,每月卡數還款額平均佔月入41%;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信用卡總消費為HK$6,685。
2014年度,港人《信用卡理財習慣及結欠還款狀況》意見調查指出今年上半年受訪者平均每月信用卡總消費為$6,640。

如果一個人在畢業頭幾年持續孭住$3,000負數,就表示他比中學時期收入還要少。去到近30歲才回復到平常,即是歸零。那到底和剛畢業有什麼分別?這時開始

數千元,貌似少錢,但如果到40歲還是需要用這種方式照顧自己,到50歲會好轉的機會有多大。

「有種生活安好,但又一無所有嘅感覺。喺香港生活,近30歲開始搵$20,000一個月,係唔會冇飯食,消遣冇問題,想有架車亦唔難,但亦僅止於此。可能10年後都係咁,你諗唔到點進一步。」

【青年關鍵詞】「兩代同垮」時代:家人互相拖累 緩慢下垂的生活

Timothy頓覺長遠目標越來越模糊和跟被動。他現在也確實有薪金的上升,不過,一來,新創公司,職位非常脆弱;二來,好像要過回中學生時期的日子才對得住工作。他有時會怪責自己,看到父母現況,雖不是有什麼大問題,但越是往後想,越會覺得真正美好的日子只是泡影。萬一自己失業,或薪金倒退,會有什麼後果。又平靜地退退避避,然後訴諸明天?線上能接受到非常多樣的新資訊和興趣,但香港的產業市場極端狹窄,完全協調不到新生代的願望。值得忠誠投入的工種少得可憐;亦不見得傳統工種能有效改善生活。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市場發展嚴重脫節,大部分低技能服務行業的薪金不見得吸引人,卻彷彿成為了暫時最能讓畢業生/年輕人平衡到完整人生的選擇,是自由市場對政府刮的一大把掌。但這種暫時到底能夠維持多久。

不是想說Timothy的故事必定是潛藏的炸彈。但新聞上看到的很多大災難,往往在一種普遍狀態之中醞釀多年的,一直都可能是「冇乜嘢」,「OK的」,但去到一個點,爆了就當作是戰前埋下的炸彈,爆一顆就少一顆,就太平天下。過去數個月就有幾宗因財困而企圖或成功輕生的新聞。當中都跨越10-20年平靜而習以為常的生活歷程。大家都習慣了將問題拖延而且獨善其身,更可能是獨「惡」其身,覺得所有事情都是各自雪。傷害他人的罪案還不多見於香港,但更可怕的恐怕是港人內化到連「罪」都只可以引向自身,一個一個以死相報。

從曾幾何時開始,Timothy已經比較轉向看近年流行的所謂「邪道」漫畫,看到貼近自己一點的世界。繼續平靜地按住向前行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