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頓重建】生命麵包91年烘焙史 抗日時7天不眠不休產軍用餅乾
位於深水埗的嘉頓中心已有80年歷史,其懷舊紅白色、以及建築上的鐘樓,令它成為區內地標。嘉頓中心於上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申請,重建成25層高的大樓。嘉頓於1926年創立,最初在荔枝角道開設麵包工場,1938年遷入深水埗青山道。這個屹立91年的香港品牌,創造了「生命麵包」、把西式餐飲文化引入香港。但其實,我們對它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一、嘉頓的 Garden,是那個公園?
有街坊就話:「嘉頓前面有公園,咪叫嘉頓囉。」這句話其實只有一半正確,嘉頓旁邊的確有大埔道公園,以前的公園比現在更大,面向大埔道和青山道方向是一大片空地,今天已經變成馬路;而嘉頓的確是由英文Garden取其諧音而來的,但並不是這個公園。
創辦人張子芳及表兄黃華岳在香港動植物公園討論開麵包店的計劃,因此以Garden命名。創立一年後,嘉頓在中環德輔道中開了第一間門市。
二、前門有新鮮麵包出爐 後門賣隔夜特價麵包
「麵包天天出爐,麵包天天出爐,Garden Bread。」這是耳熟能詳的嘉頓廣告歌,原來60年代的嘉頓中心除了包裝好的產品外,每天還有新鮮出爐的麵包。在深水埗青山道生活的街坊Eddie憶述,麵包會放在現時的地下咖啡室門口售賣。6、70年代,那是雲吞麵只售3毫子,嘉頓的扭紋包和牛肉包分別售2毫子和3毫子。如果覺得貴,可走到嘉頓的九龍道入口,那裡特賣店專賣賣剩的隔夜麵包、快要過期的包裝產品;現走到九龍道亦有名為「益街坊」的舖頭,售賣不同種類的嘉頓產品。
三、嘉頓是第一家製造西式餅乾和麵包的本地企業嗎?
原來嘉頓不是第一家。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李培德教授說,於1921年成立的安樂園餅乾雪糕公司都有售賣西式餅乾、麵包和雪糕;雖然同樣是售賣西式食品,但嘉頓令西式食品在香港變得大眾化和普及,「當時好多屋邨家庭都有買他們的產品,貴就做唔到大眾化。」
四、生命麵包的兩個首創:加入維他命和礦物質、蠟紙包裝
講到嘉頓最為人熟悉的產品,一定非生命麵包莫屬。於60年代面世的生命麵包,與一般方包不同,突破性地加入維他命、鈣質和鐵質。藍白格仔的蠟紙包裝,是當時的經典,也是大家的集體回憶。嘉頓是第一家本地食品公司使用蠟紙包裝,輕軟之餘亦有防潮濕的作用。Eddie憶述,60年代的生命麵包售價是7毫子。李培德亦說,60年代他還是小學生,學校去沙田或大埔旅行時,背囊中總是會有一條生命麵包。
五、抗日戰爭時期 曾接下英軍訂單
19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當時嘉頓成立了11年,接下英軍的訂單,生產防空洞餅乾和軍用餅乾,它們的營養成分比起一般餅乾特別高,保存期亦較長,讓軍隊和市民都能在防空洞中維持糧食需要。嘉頓曾創下連續7天24小時不停生產九萬公斤軍餅的紀錄。
李培德指,生產大量軍隊糧食的同時,亦擴大了嘉頓的生產規模:「嘉頓爭取到訂單,其實係幫咗佢發展。」
六、雙十暴動 廠房遭破壞停產
1949年後,大批國民黨人來港定居,舉凡他們聚居的地區,每逢10月10日都能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例如深水埗、調景嶺和荃灣。到了1956年的10月10日,在長沙灣李鄭屋徙置區(即現時的李鄭屋邨)的國民黨旗被清拆,繼而引發了為期3日的「雙十暴動」。嘉頓不遠處就是石硤尾邨美荷樓,防暴隊曾經在那裡與群眾對峙。嘉頓亦受到波及,被襲擊和縱火,廠房被嚴重破壞,嘉頓一度停產。嘉頓後來於1958年擴建,部分加高至7層建築,亦增設了廠房上方的鐘樓。
七、嘉頓山真的叫「嘉頓山」?
喃嘸山位處嘉頓中心後方,因而又被喚作「嘉頓山」。這座山約90公尺高,只須大概15分鐘就能到達山頂,是觀賞日落和夜景的熱門地方。但根據城規會文件顯示,計劃改建的嘉頓中心約有100公尺高,比嘉頓山高出十呎,重建後的嘉頓山景色又會變成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