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人士攝影展︱90後攝影師策展推動共融 以作品影響生命放光明
為了推廣社會共融,聖約翰座堂生命啟進中心昨日起一連3日,在中環街市舉辦由視障人士用手機拍攝的攝影展。首次策劃共融展覽的獨立攝影師梁正灝(Kevin)說,透過指導視障人士拍攝,將外界認為他們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透過這場展覽來證明可以做到,並以作品去表達自己的故事,甚至影響他人,讓他們從黑暗中綻放光明,相當有意義。
指導視障人士攝影 體會一幅相影響他人的力量
該個名為「致生命中的每一束光」的共融智能手機影像説故事攝影展,由聖約翰座堂生命啟進中心主辦,昨日(23日)起一連3日於中環街市地下中庭展出,其後於3月1日至2日,再在聖約翰座堂李堂進行展覽。
負責策劃今次展覽兼擔任攝影導師的27歲梁正灝本身是測量師,亦是獨立攝影師。他認為舉辦這次活動別具意義,過去他以為攝影是「一件好個人嘅事」,應該先考慮自己感受,亦一直對如何透過攝影去影響他人這個問題半帶疑惑。
當他在指導視障參加者拍攝技巧的過程中,發覺本來毫無攝影經驗,或對攝影不感興趣的參加者,在嘗試拍攝後,變得對攝影很感興趣,甚至成功指導他們透過作品去表達感受,代替言語去說故事,讓他們從黑暗或模糊世界中拍攝到光明,真正做到以作品影響生命,讓他真切體會到原來「攝影唔係好單一、好個人嘅事」,令他大有得着,更有動力去推動共融攝影。
攝下「一束光」代表拍下每件事 寓意記錄生活感受生命
此外,梁正灝認為視障人士很多時未必知道有何方式去紓發個人情緒,可以透過藝術方式表達自己。他又說,即使不是透過攝影,視障人士亦可利用不同藝術方式去記錄故事,表達內心想法,所以他以「致生命中的每一束光」為展覽命名。
「一束光」,意思是人們生命中每一刻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為一束光,而攝影的光學原理就是攝下光線和影像,代表攝影可以將身邊親朋或日常生活每一件事記錄下來,「所以我哋生命中每件事都係一束光,而生命中唔止得一束光」,亦即可以記錄生命中不同的人和事。
他又讚賞參加者都很樂意接受自我挑戰去參加拍攝,在教導拍攝的過程中,他覺得最困難是參加者會不自覺地手震,而他們看不見亦沒有察覺,另有拍攝時的失焦問題,相片經常會模糊,但有智能手機的協助,視障人士亦可拍攝出美觀的作品。
而為了達到共融,相展除了有參加者作品,亦有展示出參加者的受訪片段;亦有將每幅相片化為凸字板畫的版本,欣賞展覽的市民可透過觸摸板畫感受相片,另外展覽亦設有口述影像,可藉由聆聽受過訓練的義工事先準備的錄音去「睇展覽」。
患罕見病視力衰退離開銀行業 以作品忘記過去、尋回自己
從事環保行業的簡進傑(Edmund)為其中一名參加者,他因為患有罕見病,視力在這10年間逐年衰退,現時雙眼僅餘一成視力。他稱適應視力的改變為大挑戰,加上其外表不像視障人士,過去曾被人質疑並無視力問題,更被指是「扮盲」,令他感到不太好受,幸好他性格樂觀積極,亦愛發展不同興趣,因此參加攝影工作坊。
他在整個活動中最難忘的,是與另一名參加者成為好友,兩人雖只認識短短兩個月,但簡進傑形容兩人「比正常人嘅朋友更加close」。而他展出的作品《忘記過去,尋回自己》,是在銀行林立的中環區拍攝,他當年在銀行工作,患病後開始反思工作環境是否適合自己,最終決定跳出銀行業,轉而嘗試其他工種,他因此想到拍攝這樣的構圖,是跟過去的自己告別,亦是總結。
先天白內障致僅餘一成視力被孤立 自信眼中世界美好為大眾送上《小驚喜》
另一位參加者是正修讀副學士課程的魏琳(Pia),她患有先天性白內障,雙眼只有約一成視力。小學時,她因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需要使用平板電腦輔助。她說當時的同學以為她有特權,因而孤立她。Pia說直至有朋友跟她說,本來她的世界就與其他人不同,毋須去迎合他人,於是她便不再介意外界的聲音。
Pia又認為,自己眼中的世界與其他人不同,她看到的景象是美麗的,若彼此互相交流,其實會很有趣。她的作品命名為《小驚喜》,是她在即將清拆的大坑西邨,與義工研究如何拍攝一個獨特窗框時,剛好有人踩單車經過,她認為這就是生活中的小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