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堅係有「馬」!學車筆試不解謎題:究竟香港邊條路有馬行?
不少學車的初哥,溫習筆試範圍內容時,需要記住各款不同的交通標誌,配對功用。其中一款寫有「前方路上有馬匹」:咦?香港的馬不是全都在馬場內?沒理由駕車途中,會在馬路見到馬吧?原來,香港真的有一條「馬路」,就在跑馬地山光道附近。
在跑馬地兩代經營傢俬、今年57歲的葉焯雄記得,每逢賽馬日清晨4時半開始,他就會給十幾匹馬「踢踏踢踏」的馬蹄聲吵醒。有時馬匹無故發狂,掙脫馬伕手中韁繩,要7、8個人包圍才捉到。「最記得有一朝,我見到有匹馬因為聽到汽車引擎聲,牠發狂,起勢後腳一踢,將後邊的私家車車門踢爛。」
只有上水馬術中心附近沿用路牌
運輸署解釋,這款「前方路上有馬匹」交通標誌,早於1984年《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生效時,已經在法例內訂明。目的是提醒司機,即將駛近一段相當可能遇到馬匹的道路。但是,現時只有上水金錢路近賽馬會雙魚河鄉村會所一帶沿用,而該會所擁有的馬術中心,正是08年香港協辦京奧的馬術項目比賽場地。
賽馬隨英人登陸而來 跑馬地日日有馬行街
香港賽馬源起,隨1840年代英人登陸香港而來。跑馬地馬場是全港首個馬場,於1846年落成。在跑馬地山光道旁邊後巷的「葉蔭記」,第二代傳人葉焊雄專門維修梳化等傢俬。他指指招牌,上面的電話竟是6位數字。原來這是父子傳承70年的老字號。「我老竇就叫葉蔭,他那代是編藤製傢俬,老爺椅之類。招牌也是他留下來,我不想扔棄,保留至今。」
60年代葉焯雄一家住在傢俬店所在的後巷。當年跑馬地有3類人居住:中外上流人士如養和醫院的外籍醫生、影星陳寶珠、任劍輝;賽馬會的馬伕及親屬,他們的宿舍位於現今豪宅地段的藍塘道。然後便是像葉焯雄般的基層街坊。跑馬地那時的唐樓只樓高兩層或4層,低密度住宅,有錢人才住得起。所以跑馬地昔日不算熱鬧,只有一條5A巴士線和一條電車線作對外交通。
葉焯雄一家在後巷找個地方鋪上床板和床單,起居十分簡陋。每天清晨4時半,馬伕逐隻將馬從山光道頂的馬房帶出,途經他的「家門」,馬蹄聲十分擾人清夢。小時候的他揉揉眼看,只見馬匹沿山光道斜路前往馬場晨操,由馬伕一對一帶領,馬蹄聲錯落有致。當年山光道還不完全是車路,路中央有條明渠,延伸到馬場地底。
每朝被馬驚醒 跑馬地馬迷賭馬又賞馬
「馬匹一次有十幾隻,一場有幾多匹跑就有幾多。反覆來回幾輪,直到早上7時才完結,馬伕就帶牠們原路走到山光道頂的馬房。」葉焯雄起初是有點好奇,但每天如是,慢慢就習慣每天清晨給弄醒。街坊也習以為常。只是一到賽馬日,奕蔭路與黃泥涌道之間有條鋪上草皮的後巷,就有不少馬迷聚集在「馬路」兩旁,觀看馬匹踏草經過。以前跑馬地跑「日馬」,從朝早10時開始至下午5時。馬迷要帶小朋友出外午飯,順道帶他們賞馬,免費動物園。
這一段路至今仍在,路面地磚還繪有馬匹,以作紀念。葉焯雄說,這段「馬路」從山光道一路落山,馬匹還會橫過黃泥涌道的電車路,才進入馬場大閘。不過,80年代沙田馬場啟用,山光道馬房搬往沙田,原址變成賽馬會會所;而那道大閘,現在變成一座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