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險】刺激、犯法以外「極端城市人類學者」闖百廢墟留紀錄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邵氏片場、何東花園、愛園別墅……有歷史價值但公眾不能到訪的建築,在香港並不罕見。一個「極端城市人類學」團隊,不定時探訪這類建築——闖進並以攝影、影片、3D掃描、無人駕駛飛機,將影像呈現公眾眼前。有時候,他們是建築拆卸或大規模翻新前的最後見證者。為何要選擇這種方法說故事?

不走大路,取道竹林,是HK Urbex的的常態。 (羅君豪攝)

香港高度管理  廢墟是僅餘刺激?

香港某工廠區內,有一棟近70年歷史的西式建築物隱隱於荒林間。十年前,一則短新聞簡述了它的命運——該地用途不能改劃作住宅,與地產商的合作告吹——從此它沒再出現在媒體的鎂光燈下。這天,香港城市探索團隊「HK Urbex」決定探訪這棟被遺忘的建築。

建築位於小山坡上,雖有一條蜿蜒的車路可直接通往入口,但HK Urbex選擇爬護土牆上狹窄的樓梯,避開可能出現的守衛。樓梯通往一個斜坡上的竹林,他們各自戴上手套,雙手抓緊竹幹借力往上爬。此時,不遠處傳來狗吠聲,三個戴上面具的隊員眼神對望一下,繼續躡手躡腳穿過竹林,終於到達這座建築物大門。

青苔滿佈石屎上,是大自然重新佔領人造建築的第一步。(羅君豪攝)
+4

潛入私人地方如被發現,輕則被趕走,重則須負刑責。這種刺激卻吸引HK Urbex持續地以這種方式探索這座城市。HK Urbex 的創辦人之一Echo Delta和Ghost三年前本來為微電影取景,無意被廢墟的頹廢美感吸引,愈去愈多,也享受探索的刺激感。Echo Delta說:「Urbex最大樂趣就是找這些地方的過程。自己去發掘,好像去尋寶,去到一些地方,不知方向,要爬上爬落才找到。像考古學者一樣,找到時,就會好像『執到金』一樣。我喜歡它的刺激。愈難,成功感愈大。」

有人認為,這些城市探險者的行為,是對過度管理的城市的一種回應。HK Urbex另一創辦人Ghost也說:「香港太整潔,太多控制。我們一直都想找一個新方法去探索香港,have fun。當我在探險時,就是我最感到活着的時候——你要步行,你要使用自己的五官去嗅、去摸,也是在推向自己的極限。」除了閒置的建築如學校、古廟、醫院、商場、廠房、防空洞,施工中的港鐵隧道、擱淺貨輪,種種禁地都是HK Urbex的目的地。雖然不合法也可能危險,拍下的影像卻得到不少讀者迴響和分享。現時,他們的面書專頁約有一萬七千人關注。

開始貪刺激  後來變責任為歷史留紀錄

Echo Delta承認,Urbex最吸引它的地方是刺激感。不過,他們也後來發現很多探訪的地方斬有歷史、文化價值,便想花時間紀錄:「好像變成職責。我們會搜集資料講故事,像一個兼職。我希望可以讓人認識,香港還有這些地方,不只高樓大廈、商場、地鐵。」

這些年,它們目睹曾到訪的建築一一被拆或改建,例如「白屋」的域多利道扣押中心、中環街市將將改建得面目全非、皇后山軍營也要為住宅犧牲, Ghost說:「失去這些文物就如失去城市的靈魂和個性。」

【影片】城市探險「愈難愈愛」 HK Urbex訪過百廢墟歷史建築

【城市探險】拍攝過百廢墟 想活化定繼續廢 探險者:好矛盾

HK Urbex不會放過爬上天台的機會,有時會以無人駕駛機從高空俯瞰建築外貌。(羅君豪攝)

看HK Urbex的照片及影片,不難發現其攝影技巧相當純熟,原來Urbex多個成員均是來自傳媒、電影界。Echo Delta曾為記者,而Ghost現時也是一名記者。作為記者,本應可有空間「說故事」,為何二人不從這些「正當」途徑說保育?Echo Delta認為:「普通人或記者做不到如此極端。如這只是一份工作,已沒了意思。我們為興趣而做,也可貢獻社會。」

城市探險=極端城市人類學?

現時香港的廢墟攝影團專頁多數在社交媒體發佈相片,文字不多,也不會透露地點,鼓勵自行探索。HK Urbex獨特之處,是他們會為照片、影片加上文字說明,讓讀者不只得到視覺上的刺激,同時能了解地方的歷史。他們也喜歡以新科技如無人駕駛飛機、3D掃描等技術,再現舊物。

成員會3D掃描廢墟舊物,放在網上重現。(羅君豪攝)

有人認為,這種城市探索者只是為尋刺激、社交媒體曝光,侵入這些建築有時更會犯法。不過,HK Urbex冒險闖入拍到的照片,卻有不少傳媒借用,尤其在皇都戲院、中環街市等大大小小歷史建築前途未卜時。不少歷史建築因為屬私人性質、有待修繕或命運仍待決定,並不容許公眾進入。在這些歷史建築改建或活化前,HK Urbex便闖進建築物,拍下它們最接近原狀的一面。

有時候,一些建築已長年沒有媒體關注。HK Urbex上月到訪粉嶺一座近百年歷史、中西合璧的古宅。它一度有機會成為法定古蹟,卻因換地問題未獲批准,一直荒廢至今,又因它是私人建築,公眾不能到訪。

HK Urbex成員入到廢墟內,喜歡近距離觀看現場「遺物」。(羅君豪攝)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曾稱他們為「極端城市人類學者」(extreme urban anthropologists):「如果不是這班探險者,這些建築消失時都沒有人知道它們以前對香港來說有何意義。」

現時,香港只有列為法定古蹟的114項建築受到制度保護,這制度不能阻些對被列為一至三級的1444座歷史建築改動和拆卸,也不能強逼業主向公眾開放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當制度無效,HK Urbex的行為就似是一種對現有文物保育制度的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