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像】在頹垣敗瓦中找尋美感 廢墟探險者對活化古蹟的心聲

撰文:呂嘉麗 羅君豪
出版:更新:

邵氏片場、何東花園、愛園別墅……有歷史價值但公眾不能到訪的建築,在香港並不罕見。一個「極端城市人類學」團隊,不定時探訪這類建築——闖進並以攝影、影片、3D掃描、無人駕駛飛機,將影像呈現公眾眼前。有時候,他們或是這座歷史拆卸或大規模翻新前的最後見證者。HK Urbex認為,有歷史及文化價值的建築被丟空一旁、日久失修很可惜,但他們同時會欣賞廢墟的美麗,也會覺得某些建築值得活化。為何聽上去似有矛盾?攝影:羅君豪撰文:呂嘉麗

邵氏片場、何東花園、愛園別墅……有歷史價值但公眾不能到訪的建築,在香港並不罕見。一個「極端城市人類學」團隊,不定時探訪這類建築——闖進並以攝影、影片、3D掃描、無人駕駛飛機,將影像呈現公眾眼前。有時候,他們或是這座歷史拆卸或大規模翻新前的最後見證者。(羅君豪攝)
HK Urbex認為,有歷史及文化價值的建築被丟空一旁、日久失修很可惜,但他們同時會欣賞廢墟的美麗,也會覺得某些建築值得活化。為何聽上去似有矛盾?(羅君豪攝)
到過超過一百個廢墟,HK Urbex不少成員都不約而同地說,希望這些被遺忘的地方得到關注,甚至是好好保養。(羅君豪攝)
當Ghost探訪到一棟工廠區內的西式建築後,他說:「我從未想像過它如此美麗。如果十年前有人來為它保養一下,便不致失修如此。」(羅君豪攝)
不過,成員之一Pripiyat同時覺得石屎剝落,樹根穿過牆壁而生長、大自然從新佔領人造建築物的景象很美麗:「欣賞它如何慢慢地瓦解,就像在一朵枯萎中的花朵一樣。」(羅君豪攝)
如果建築有人保養,廢墟便不「廢」,也沒有這些「廢墟的美麗」。那麼廢墟攝影者還希望有建築得到保養嗎?Pripiyat說:「如果這建築物有人使用,我會更開心。雖然這會代表我不能這樣探索,但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大眾,我們錯過了什麼。」(羅君豪攝)
廢墟攝影有個公認「行規」:不能公開地方。但這樣如何能做到喚起人們對廢途建築物的關注呢?(羅君豪攝)
Echo Delta承認,城市探索式廢墟攝影有其矛盾之處:「如果想人認識,為何不講出地點地址?我們不想有人來破壞。如果探險者有心想找,也可自己找。這也是經驗一部分。」(羅君豪攝)
雖然成員都認為荒廢的建築物都有其歷史價值,但成員並不全支持活化。(羅君豪攝)
Echo Delta認為這是他們另一矛盾:「建築物應正式保留,還是由保持原狀。這就視乎地方,如歷史價值大便應保留,但過程不會100%保留建築原狀,這是否沒了意思?那例不如不保育,至少可看到它authenic的一面。」(羅君豪攝)
Urbex成員在廢墟中打燈,用3D掃描廢墟舊物,放在網上重現。(羅君豪攝)
Urbex成員在廢墟中打燈,用3D掃描廢墟舊物,放在網上重現。(羅君豪攝)
Ghost就認為:「政府和地產常花大量時間才能下決定。這段時間期間,建築物常失修至不能回覆。」(羅君豪攝)
他說,舊建築如變做老人院、藝廊都沒問題,「只要不是一式一樣的商場和Starbucks」,起碼不會令建築物失修至此。(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