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下的人】看守員原來曾經係份筍工?不過華人冇份!
日起日落,昔日燈塔的功能也許不再,但它們記錄的歷史,和守護它們的燈塔看守員故事,仍靜靜留在小島之巔。
訊號燈為船隻照亮方向,讓海員安全航行,但真正守護船員的,是駐守孤立小島的燈塔看守員(Lighthouse Keeper)。
筍工:年薪500英磅
燈塔現代化是近三、四十年的事,舊時全由人手操作。燈塔看守員除了負責燈塔日常運作,遇上故障也要負責維修。香港首個燈塔看守員是聘自英國的Archibald Baird,他在英國海事中心Trinity House接受過訓練,也在負責製造燈塔零件的公司實習過,於1874年受聘來港,為翌年投入服務的鶴咀燈塔擔當首席看守員,另負責當時還未開幕的青洲燈塔、及黑角頭燈塔擔當顧問。由於他同時要負責在港培育接班人,所以當時量地官裴樂士向皇家政府申請聘請燈塔看守人的時候,提出工資是英國同等工種的一倍,即年薪500英鎊。
在當時,燈塔看守員是技術性職業,算是中級管理層。早期的燈塔看守員全是歐裔男性,大多是駐港英軍及其華裔妻子的後代,直至八十年代後才改為全由華人駐守。據前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華德斯博士所載:「燈塔看守員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智慧、細心、自制力,和合群性。1960年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只會聘請歐裔或葡萄牙裔為文員、秘書及打字員,華人只會被聘為清潔工或同類型的低等工種。燈塔看守員也是如此......大多是歐裔人士。」
燈塔下非華人
前燈塔看守員Deakin向華德斯博士憶述,橫瀾島燈塔以前是由德國人駐守,1901年收歸港英政府管理後才改為由歐裔人士駐守。早期的燈塔看守員一更便是一個月,之後才能放一星期的假,後來改為駐守一個月,放兩星期假。再後來才改為返一星期、放一星期,逢星期二交更。
9人小隊駐島一個月
要在島上生活一個月,豈不是很孤獨?幸好有同伴。當時駐守在橫瀾島就有九人小隊——一個首席燈塔看守者、兩個看守員、五個管理員(負責清潔和剪草)、還有一個廚師。在早期,看守人員要早早買好一個月的糧食放在島上的食物儲藏室,但初時島上還沒備有雪櫃,他們就以麵、菜,和自己捉的鮮魚(通常是泥鯭和石狗公)為主食。
島小,生活相當簡單,他們還養了幾隻小貓把「餸頭餸尾」吃光、在山坡上種花種菜,還用聖誕花拼成「WL」二字,也就是橫瀾島(Waglan)的縮寫,可見當時燈塔看守員對小島的歸屬感。
相關文章:【社區異想】墳場就在民居中 曬魚石華人墳場今何在?
【柏德遜‧對倒】香港也有巴士詩人(上)「我的生活沒這般唯美」
葬在橫瀾島燈塔下
華德斯博士憶述,一位前燈塔看守員Bamsey曾向他表示,希望死後能葬在香港,原來他的「香港」就是橫瀾島——他在遺囑寫上,希望能葬在這個讓他渡過平靜美好時光的地方。後來獲政府准許,還真把他的骨灰撒在島上的小花園。他的妻子在清明、重陽都會到島上祭祀。一直到燈塔在90年代初全自動化後無人駐守,再沒船班前往,才把骨灰移離小島。
傳奇的燈塔看守員還有Thirlwell——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英國後代,他常和柴灣的船家混在一起,唱得一口好粵劇,還娶了個水上女孩,據說連水上人的歌謠都唱得琅琅上口。在1971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英國政府免費送他一趟英國之旅,不過五天後他便要求回港。他回來後跟華德斯博士說,英國和香港太不同了,尤其是當你駐守在橫瀾島。
現時燈塔已無人駐守,舊時的宿舍空置、被改建,燈塔看守員這個職業亦已成過去,最後一代華籍看守者也八、九十歲。這些曾日夜生活在燈塔下的人,留下只有這些零散的故事,和仍然長照海面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