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不死】捱過翻版四仔 27年唱片舖不倒:信和永遠畀到我驚喜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信和不死,「信和永遠畀到我驚喜。」Sky music老闆Patrick Choi說。
常言道:支持信和中心三大產業為漫畫、唱片和租屋。有人說,信和最風光時代已過,漫畫店執完一間又一間。同樣是1990年創業,賣二手碟的CD交易所剛宣告即將結業,主要賣中文新碟的Sky music原來已算是信和內的「老店」。
由熟客到信和一份子的Patrick,如何與信和「同生」且「不死」?

風光時期,信和中心單是二手唱片舖已多達二十多間。(潘思穎攝)

1990年末開始:「翻版碟多過正版碟」唱片公司推禮品裝救亡

上回講過信和的風光(見另稿:【信和不死】Sky Music老闆由蒲信和到開舖 90年代賣過千張碟),這回談談後來的信和。

唱片業的昌盛帶旺信和,也帶來翻版碟市場,使信和形象一落千丈。「那時翻版碟仲多過正版碟。」Patrick說那算是入行第一個難關,「他們都幾光明正大地賣(翻版碟)。」充斥信和的翻版碟不只唱片,動漫業也大受牽連。1990年後,香港掀起第二浪日本流行文化熱潮,除了原有的動漫店,激增不少日劇和J-Pop店,潮流地帶驟變成翻版王國,全是翻版CD、翻版ACG(動漫電玩)。

「有些客覺得呢隻碟得兩首歌好聽,我為什麼要畀錢買正版?隔離(老翻店)十蚊就可以買到,甚至一隻碟比正版多啲歌,那些客就會游咗過去。」Patrick慨嘆翻版同行競爭亦激烈,「由一百蚊三隻碟,劈價至一百蚊五、六隻碟,我哋就成為咗箭靶。」

租離島渡假屋如長存於信和中心。(潘思穎攝)

正版碟無窮禮品  那是翻版市場翻不出的感覺

Patrick憶述起來未有激動,依舊溫和,他形容那段時期即使難捱,也算捱得過,至少唱片公司和歌迷很團結。「忠實Fans都幾支持呢個行業,如你所言,真正喜歡一個歌手是不會買翻版,會買正版碟。」唱片公司亦沒坐以待斃,急忙想對策。Patrick隨意指枱面上的唱片,「以前一隻碟好簡單,唱片公司為吸引Fans,開始推出唔同包裝,有精品、有碟送禮品。」

還記得人生第一隻碟,不是樂壇巨星,而是小學時期儲了些錢才買到的Boy'z <一起喝采>。專輯是帶點質感的綠色盒子,一打開,一堆小禮品傾瀉落校服裙,有貼紙、有用不到的優惠劵。那是翻版市場翻不出的感覺,如出奇蛋,每次開盒都有幾種驚喜,禮品、唱片包裝設計、歌詞簿的質感,翻版碟才不會燙金印字。

80年代,信和中心是日本流行文化集中地。(潘思穎攝)

2000年後: 信和淪陷成鹼碟王國  年賺過億 「好污煙障氣,」

據海關資料顯示,1999年全港約有一千多間「老翻店」,市面供應量高達500萬張。「其實海關打擊之下,(翻版碟)已經少咗,但多咗三四仔(色情碟),多多少少都係同一班人做,比以前仲誇張。」色情碟市場比以往更大,畢竟目標顧客是全港男性。

Patrick形容那個時期的信和是「淪陷」,信和、好景、星際三個商場合稱旺角「三大鹹碟地」。據稱,四仔店由旺角兩大黑幫操控,佔據信和三樓全層,有網民形容店員打扮如<去吧!稻中兵團>(日本一套搞笑漫畫),令人懼怕。

有網民形容四仔店店員打扮如<去吧!稻中兵團>(日本一套搞笑漫畫),令人懼怕。(網上圖片)

四仔何來?日本AV產商未為光碟「打格」已私下流出市面,再由香港四仔店的員工專程在日本購入,第一時間傳回香港,才做到與日本幾乎同日出售新碟。速度快,利潤自然高。一檔四仔扣除成本,約賺十元,以日賣三百張碟來計算,單日利潤已達數千元,一年估計賺過億,四仔為黑幫帶來豐厚利潤,自然長駐信和。「佢哋(翻版行業)之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生存模式。周圍係針筒,打架,啪野,成個信和好污煙障氣,斯文的客都唔敢入,熟路的客真係買完碟就走。」

Sky Music 以賣中文碟為主。訪問當日走過門口,全是日韓碟訂單。(黃泳樺攝)

改朝換代:信和三大產業之一會消失?

上回Patrick曾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搞到𠵱家咁。」到底現在變成怎樣?他指支撐信和產業有三:唱片、漫畫、租渡假屋,「租屋就永恆,現在信和剩下漫畫店和批發商有關,應該捱得住,只剩CD舖。」

相關文章:【信和唱片】27年CD交易所將結業 老闆:香港容不下最細的唱片舖

翻版、鹹碟王國使信和臭名遠播,Patrick卻說那三五年捱得過,現在卻無法想像。1999年後,網上下載歌曲風氣開始盛行,「呢個真係好大打擊。」他頓了頓,「整個聽歌模式都不同了,不再用實體碟,免費聽到。即使買歌,都是一首一首歌買,生意跌了超過一半。」當年支持正版碟的忠實歌迷呢?「他們會從正常途徑畀錢買歌。」有人認為網上買了一首歌,算是支持過音樂。

Patrick明白時代巨輪一直在轉,「有種改朝換代的感覺,整個生態不同。時代在進步,不過我們這群幾十歲的人始終會覺得可惜,聽歌時看着歌詞簿,睇下,掀下,先有味道。得閒抹下碟先過癮,朋友上來,見到一排CD櫃整整齊齊,見到珍藏會『嘩嘩』聲,都係一種開心,但依家好少了。」

廣東歌盛極一時,亦造就唱片業輝煌時期。(潘思穎攝)
即使上上落落,到最後,信和依然可以屹立,都係一件幾奇妙的事。

「即使上上落落,信和依然可以屹立」

Sky Music 以賣中文碟為主。訪問當日走過門口,全是日韓碟訂單。「做個假設,以前容祖兒一年出兩隻廣東碟,一隻國語,現在可能兩年先一隻。出一隻蝕一隻,點賣?」Patrick慨嘆:「很多人寧願買韓國碟,都不賣廣東碟。這有很多因素,廣東碟要爭氣,媒體要幫忙,大家唔好只捧韓踩自己,好多人話『我𠵱家唔聽廣東歌啦』。以前啲人對聽歌熱誠啲,不會咁即食,可以狂聽一隻碟,十首歌都識唱。」

CD舖消失,信和還是信和嗎?

Patrick坦言租金加了近十倍,「三五年都應該喺度,盡做啦,做到頂唔順為止。」

Sky Music旁開了一間連鎖甜品店,問到信和的將來,Patrick笑言:「信和永遠畀到我驚喜,它會跟住潮流變。即使上上落落,到最後,信和依然可以屹立,都係一件幾奇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