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友說過去】結他手以為身上生蟲 用音樂走出思覺失調

撰文:林𡝴雯
出版:更新:

他把結他帶掛在身上,準備彈動弦線,奏起激昂的音樂,可是帶子一直掛不好,他試了好幾遍,還是掉了下來。隊友從身後走過來,把結他下方鬆開的帶子扣上了。他笑了笑,把結他調了一下,就沉醉在鼓聲、結他聲、歌聲之中。
他是Issac(化名),曾經思覺失調,也是Band友。他的生命曾經不完美,但音樂讓他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可以互相「補位」。

有年輕人與精神病康復者組成樂隊,透過音樂重踏社區。(受訪者提供)

Issac在初中因學業與社交問題患上思覺失調。升上英文中學後,Issac因英文追不上,上課一整天,卻半句話沒聽懂,「上堂好辛苦、難過」,跟同學的差異愈來愈大,甚至不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同學覺得他很「特別」,都敬而遠之。想轉校,卻因為正值學期中段,未能成事。

轉校不成功,生活依然繼續。中二那年,Issac參加了學校的歷奇活動,要出海挑戰自己,其中一項活動是在幾層樓高的甲板跳落海。「我嗰下(衝)力好大……我上水前飲左啖水,後來落船後有點感冒,我就成日認住」,甚少搭船的Issac,在船上曾好奇問同學,「船上廁所啲『污槽嘢』會點處理?」同學答:「數量唔多,會排落海。」事後issac一直想起那啖水,想起糞便、烏蠅,總覺得寄生蟲進了肚子。「愈諗愈驚,開始懷疑自己身上有呢啲病……見到小昆蟲好緊張。」

3成人精神健康不合格

身上生蟲,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Issac跟身邊人講自己的煩惱,別人要他證明,他又覺得別人不信任自己。這個過程持續了一至兩年,在中二升中三那一年,他入院檢查是否生寄生蟲,才發現患上思覺失調。

根據去年的全港精神健康調查,1500受訪者當中,有超過三成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四成五以上的受訪人士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精神健康良好的只有兩成多。

成人精神復元人士也透過唱樂團,放鬆身心、學會與人相處。(受訪者提供)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自2014年起推行「音樂轉動心靈計劃」,為青少年及成人精神復元人士提供音樂發展小組、青少年樂隊、唱樂團等平台,希望藉此讓精神病康復者透過音樂表達自我,計劃至今的參加人次達6000,Issac是其中之一。他是青少年樂隊的成員,由自我孤立、不信任他人,到打開心窗,Issac說是音樂改變了他。

當你都信得過佢地,有咩甩漏,係可以互相補位。
精神病康復者Issac
Issac透過音樂重獲自信,療愈過去的傷痛。(林𡝴雯攝)

音樂療愈傷痛

在Issac病情最差時,他透過彈琴紓緩自己的不安,那時他還不知道什麼是音樂治療。3年前,他開始參加青少年樂隊—Sudden Club,才慢慢明白音樂能療癒他過去的傷痛。以往Issac不容許自己出錯,不容許自己落後,但參加樂隊後,他才明白不能只強迫自己達到要求,信任隊友才能夾好每一隻歌,「當你都信得過佢地,有咩甩漏,係可以互相補位。」

負責這項計畫的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麥依汶指出,樂隊成員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幫助他們面對人生中的困境,「精神病康復者生命中其實都出現『不完美』,未必如其他人讀書、父母好好、入大學、工作然後升職,中間有一個breakdown,需要學習面對這個不完美,在逆境中掙脫出來。」

夾BAND與人生一樣無法十全十美, 例如部分隊員較勤力練習,其他人則不是,或者隊員覺得本來的演奏已經很好,但又有新成員加入,「當個個『不完美』出現在band隊,係一個好好機會,幫佢地面對生命中的『不完美』。」麥依汶相信當他們能解決BAND隊困難,這種解難能力也可套用到他們的人生。

玩音樂過程令Issac明白踏出第一步,遠比追求完美重要,「有熱誠、願意踏出第一步已經好珍貴,引伸到我現在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困難,都唔會咁易放棄,唔會咁快say no。」Issac現在是愛羣社會服務處成人復康服務的朋輩支援工作員,以過來人的身份,透過音樂陪伴精神病康復者重回社區,「我會拿結他上他們的家教授他們,與他們一起研究、練習,交流自己所聽的歌,陪伴他們學習這種樂器,讓他們透過音樂打開心胸。」

人生如音樂,夾band的年輕人要自己選擇表演的曲目、樂器,就像人生一樣充滿選擇,和伴隨的責任,「比佢地有個選擇去選自己嘢,佢自己就要操,就要唱到」。音樂如人生,麥依汶希望音樂治療的過程能幫助精神病康復者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