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行各業語言忌諱:醫護忌用麥麥送 這業界怕說「新年快樂」
年齡與遵守語言忌諱存在正向關係。此點亦與行業訪問的互相印證,婚禮、糧油雜貨界別及金融界別的人士同時表示,年輕的從業員及客戶較年長者更不傾向於遵守語言忌諱。即使遵守,很有可能是基於行業傳統及避免開罪其他年長人士。如年輕新人本身沒有語言忌諱和找風水師「擇吉日」,但基於尊重出席婚禮的長輩特別是新人父母的意見,最後都會選擇遵守忌諱及遵循傳統。(本文節錄自《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
文:王晉熙(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學校發展主任)
至於有關語言忌諱的傳承,問卷發現父母教育是語言忌諱傳承的最主要途徑,共73%受訪者表示「父母曾教過自己有關粵語語言忌諱的知識」。其次為老師,共42%受訪者表示「老師曾教過自己有關粵語語言忌諱的知識」。更有94%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向子女教授粵語語言忌諱的知識。
【懶人包】部分醫護為何不用麥麥送?「勞斯萊斯」又是什麼意思?一個圖輯看清香港各行各業的語言忌諱(點圖放大閱讀相關內容精華):
值得注意是,最年輕組別(18-30 歲),大部分的受訪者(52%)表示「老師曾教過自己有關粵語語言忌諱的知識」,該組別大部分的受訪者(80%)表示自己「曾因觸犯語言忌諱而受到責備」,該組別更有8% 受訪者表示自己「曾因觸犯語言忌諱而受到體罰」。三項數字遠超其他年齡組別。由此推論,年輕一代自己未必遵守甚或了解語言忌諱,但其師長會刻意教導語言忌諱,甚至懲罰年輕犯禁者。此發現印證本文分析框架及Keith Allan 的觀點,即使當代人不盡然相信觸犯語言忌諱會導致不幸,但基於傳統及社會規範等人為因素,使語言忌諱仍然流傳。
最後,有關香港行業語言忌諱,問卷調查發現半數受訪者表示因「行業慣性」而遵守語言忌諱。另外,為了解各行業的語言忌諱及語言忌諱在該行業的更迭狀況,本研究分別訪問了糧油雜貨業、婚禮業、金融業及醫護業業者。綜合問卷調查及行業訪問兩組研究,發現各行業的語言忌諱有以下特點。
一、不同行業的語言忌諱有一定的共通性
醫護界人士忌諱「死」字,故不編有「四」字編號的病床。婚禮場地同樣忌諱「死」字,故不編有「四」字編號的桌號。金融界別同樣忌諱「四」,忌諱以「四」作尾數價格的股票。現象反映「死亡」的忌諱與恐懼普遍存在,人們設法在不同場合中避免。
【延伸閱讀】「職業伴娘」大爆行業內幕同收費 入行要求極傷自尊:唔可以太靚(點擊放大瀏覽):
此現象亦見於「空」字中,問卷發現,對「空」即「凶」的忌諱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中,亦為最多受訪者所列舉的例子。不同行業均以「吉」代「空」,出口商及運輸業從業員會以「吉櫃」表示「空貨櫃」;服裝業及物業管理業業者慣以「吉房」表示「空房」;科技業業者亦表示忌諱說「空宅」。連同論文前部分援引的地產業,共有五個香港行業會視「空」為忌諱,反映「趨吉避凶」植根於粵語文化中,亦解釋本文文首提及為何「交吉」、「吉屋」等語言忌諱會被錄入香港多份法律文件中。其次「死亡」、「安危」是粵語人士最為重視的忌諱,此發現與最多人遵守的語言忌諱類別吻合,最多受訪者會遵守的語言忌諱類別正是「生死類」及「運勢類」。
二、各行業會因應其業務展出獨有的語言忌諱
公務員及金融業界特別忌諱「樂」字,因其與「落」同音。而公務員作為官員自然忌諱「落台」及「降職」。而金融業界固然不希望股市及經濟「落下」。因此,他們在新年時特別忌諱說「新年快樂」,因其音有「新年時,快快落下」之意。醫護界人士把「運屍車」美化成「勞斯萊斯」;「包裹屍體」則以「包糖」婉轉代替。而婚禮統籌界忌諱在婚禮場合提及「下一次」和「分開」,原因是相信沒有新人結婚會想「下一次再結婚」和「分開」。可見,行業獨有的忌諱往往因應行業的固有業務發展而成,多數只適用於特定行業及場合,而非該行業業者一般不會遵守該些忌諱。如離開婚禮場景,大眾並不會對「下一次」有忌諱。非醫護界人士亦不會理解何謂「包糖」及「勞斯萊斯」,需要該行業人士解釋方會明白。行業的獨有忌諱甚至成為「行話」的一部分,梁慧敏云:「警察、律師、醫生、教師、侍應……都有自己的行話,這些詞彙的通行範圍有限,只供某一行業的交際使用,行業以外的人用不著,甚至不了解。」
三、行業的語言忌諱會持續轉變與發展
語言忌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社會、文化、經濟乃至行業本身而改變。一方面,部分忌諱已經漸被年月沖淡,不再被廣泛遵守,如鞋店從前絕不會在農曆新年開業,因其時人認為在新年發出「鞋」音(嘆氣聲)會使其全年均會「嘆氣」度日。然而,時至今天,鞋店及顧客雙方均不再遵守此忌諱,在農曆新年期間照常營業,甚至作農曆新年優惠。
另一方面,不同行業的語言忌諱因應社會而發展,如近年醫護人士忌諱使用「麥麥送」服務(麥當勞2009 年推出的24 小時外賣服務),因「麥」與「密」同音,「密密送」使他們聯想到「密密為病人送終」和「密密送病人上病房」。因而形成較為「新興」的忌諱。又如年輕的金融業從業員,發揮創意,想到以「減價股」、「優惠股」來委婉形容股價下跌的股票。
綜合「問卷調查」及「行業訪問」兩項研究,現時粵語語言忌諱現象存在於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及職業中。雖然,他們遵守語言忌諱原因大多不再出於「避免不幸」或「招致神靈不悅」等傳統的原因,而更傾向於「禮儀」與「慣性」。年青一代對語言忌諱的態度不如年長者般嚴謹,但仍有86%受訪的年青人會從不同程度遵守語言忌諱。師長教導、家庭傳承、行業慣性甚或責罰等社會規範,可以推斷語言忌諱的現象將會繼續流傳。
行業作為語言忌諱的傳承關鍵因素之一,不同行業的語言忌諱有「同」有「異」。「同」者體驗於「生死類」、「運勢類」等最主流及常用的忌諱;「異」則體現於不同行業的獨特情境及服務對象,因而衍生出獨特的語言及行為忌諱。最後,語言忌諱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同樣會因應社會變遷而更替及發展。
書名: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
作者:王晉熙,現職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學校發展主任,香港都會大學粵語辯論隊顧問(兼任)。研究興趣包括粵語的忌諱與委婉、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與教及辯論教學。
【本文獲「紅出版集團」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