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涼茶舖曾是年輕人最潮聚腳地? 追劇睇波聯誼全在這
當涼茶成為商品時,涼茶舖這個獨特的行業就應運而生,亦成為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使涼茶具有一個大眾文化的面向。(本文節錄自2022香港書展新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
文:鄧家宙(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現任香港史學會總監、兼任大學講師)
涼茶舖最早於何時在香港開始經營,是否有所謂香港第一間涼茶舖,於今難以查考,但現存有記錄最早的涼茶舖是「王老吉涼茶」,其起源、與香港的淵源、處方及發展,現仍有資料可供查證,這個品牌至今屹立不倒,也反映出涼茶在香港的需求以及發展,如何因應社會變遷,而在營運及產品上作出變革。
這種涼茶的命名,早已與品牌名稱不可分割,一般人都只知那種深褐色的茶湯有清熱解暑之效,入口微甜,可冷熱飲。
但以往民眾光顧還有其他目的 點圖了解更多昔日香港涼茶舖的重要社區功能▼▼▼
另一邊廂,由中醫師處方用以治療疾病的中藥,香港人也會稱為涼茶或「苦茶」,可是,即使稱呼上相同,也未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一般人都清楚知道,所謂「涼茶」,如果不需就診,毋須特定經由中醫師處方,皆指有保健及調理身體功效的那種。
研究內容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列舉香港常見的涼茶,並找出其起源、處方及效用,這些涼茶及種類,包括但不限於以下:葛菜水、銀菊露、夏桑菊、五花茶、夏枯草茶、廿四味、崩大碗、火麻仁、雞骨草茶、祛濕茶、茅根竹蔗水、感冒茶、酸梅湯及龜苓膏(茶)等。
研究內容既要記錄涼茶的種類及功效,不免要查找這些涼茶的處方,並羅列所用藥材,包括來源地、功效及藥性等,尋找出「地理—氣候—物種—人體」的關係,為非物質遺產中「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提供基礎。要對這些涼茶進行調查,除了要翻查醫書外,研究過程必須走訪香港現存的涼茶舖,這些涼茶舖散佈香港各區,多是獨自小本經營的生意,亦有連鎖式經營的商戶,當中更有創立超過半世紀的「老字號」。
【延伸閱讀】龍虎武師:那些年曾有一群無名英雄 用性命把港產片推出國際(點擊放大瀏覽)▼▼▼
雖然涼茶舖散落香港各區,看似各自為政,但事實上一九四一年曾有商人成立「港九生藥凉茶商聯總會」,是少有跟涼茶相關的工會。每間涼茶舖自有其獨特性,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該舖所選擇煎煮的涼茶,有些專賣葛菜水,有些有獨門秘方的涼茶等等,及如上所述般,在本有的處方中加以改良(如在夏枯草茶中加入藥材綿茵陳),一方面增強該種涼茶的功效,另一方面可查找出店主所信奉及秉持的醫理,更可逐步探討涼茶舖與該社區的關係。
涼茶舖作為一門生意,是將涼茶帶到一個大眾文化層面。這跟家常的保健湯水及醫師處方的中藥苦茶有別,一九六○年代涼茶舖更是日常社交的去處,亦是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播點。二十世紀中葉的涼茶舖,跟一些獨特行業一樣,舖面均有標誌性的物件以作識別,例如理髮店門前有個紅白藍三色的旋轉燈,涼茶舖則往往設有三數個大銅壼以盛載涼茶,這些銅壼多以圓潤線條的膽形設計,或者葫蘆形狀,市民即使不能認字,亦可以這些大銅壼識別出店舖是涼茶舖。
由於涼茶舖多以小本家庭作業模式經營,所以很多涼茶舖的格局都採用「前舖後工場」的設計,工場煎煮三數鍋涼茶,煎好後就端至前方舖面,舖面設有幾張桌子,門口設有長桌,上方擺着盛載涼茶的銅壼,分門別類,顧客可悉隨尊便,或坐店內,或站門外光顧。當時的涼茶舖之所以是流行文化的傳播點,皆因店內多設有收音機或電視機,客人可以在低廉的消費中與坊鄰好友聯誼,亦可收聽廣播,包括新聞節目、天空小說、廣播劇、粵劇節目以至體育賽事等,是一個流行文化的傳播及交流場所,基於涼茶有保健作用,對身體有益,而且價廉物美,光顧涼茶舖在當時成為普羅市民的一種生活情趣。
雖然一般涼茶舖所售賣的涼茶都屬甜味,如菊花茶、夏枯草茶及竹蔗茅根等,但亦有苦味涼茶供應,畢竟「良藥苦口」是中醫藥中一個深入民心的觀念。苦味涼茶包括廿四味,以及一些聲稱是「祖傳秘方」所得的感冒茶和祛濕茶等,因此就衍生出涼茶相關的附屬產品。人們飲用苦味涼茶後,喜以酸甜口味的涼果作爽口之用,這些產品如陳皮梅、嘉應子及山楂餅,涼茶舖或藥材舖通常會免費贈送予顧客,均可視作依附於涼茶、又不影響涼茶效用的產品,因此,在本計劃內也會附帶探討「涼果」(涼果是指將各種瓜果經過腌製、蜜煉或糖煮式浸製再乾燥後製成的果品)。這些涼果中,當以八仙果的原理為最接近涼茶,其他如甘草檸檬、甘草㰖、甘草梅及杏脯等,以甘草醃制的果品,既可作零食,又可佐以苦茶,有些更是本身就有保健功效的食物,亦是涼茶作為大眾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涼茶所用的藥材一般並非貴價藥材(亦有少數如龜苓膏之使用的貴藥品),成本及售價低廉。在商言商的話,涼茶舖在香港面對最大的問題是租金,地舖的租金持續飆升,加上社區重建,不少老字號涼茶舖亦敵不過時代的洪流而宣佈結業,例如油麻地的「春和堂」(又名單眼佬涼茶)及其位於旺角的分店,即使已是「百年老字號」亦無奈於二○一八年結業。有些會選擇遷往別區,在計算成本效益下以求繼續經營,例如「周家園涼茶」,由荃灣遷至鴨脷洲大街,無奈放棄原本多年來建立的社區關係。
書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
作者:鄧家宙,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現任香港史學會總監、兼任大學講師。專志佛教史、香港歷史及文化、金石文獻等,致力向公眾推廣歷史教育,已出版學術專著《香港華籍名人墓銘集:港島篇》(合著)、《香港佛教史》、《百善義為先:東華義莊一百二十周年史略》、《香港鍾氏源流調查報告》、《香港地區報:十八區文藝地圖》、《香港歷史探究》(主編)等二十餘種。曾膺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及第二十九屆香港印製大獎。
【本文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