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攻略】真‧新手適用 資深山藝教練教你計要行幾耐

撰文:郭健蓮
出版:更新:

鳳凰徑第二段(南山上大東山落伯公坳)6.5公里長;由元朗舊墟入南生圍經紅毛橋走距離一樣是6.5公里,兩者距離一樣,需時又是否一樣?
資深山藝教練Eddy Sir同你「介紹返」:用尼史密夫定律計計數,原來每一條20米的等高線,無論上落,都要加3分鐘!
行山時間失預算,隨時入黑都「走唔甩」,到時飢寒交迫,被困山頭,不單止有危險,更可能要召喚救援才能脫身。咁點算?

不同比例的地圖,等高線距離都不同,閱讀時細心留意和計算。(香港地政總署地圖)

尼史密夫點計時? 識用其實唔難

尼史密夫定律聽來陌生,但原來是山藝「常識」。「其實好簡單, 你想想,如果走這2公里要多少分鐘?」Eddy Sir用訪問地點附近的地標提問,最後引導記者得出每小時可走4公里平路這個結論。「這個就是『尼史密夫定律』,用來計算行程!」

平日行山大多因應網絡或漁護署的資料去預計時間,原來有個實用定律。「如一條等高線20米,無論上落都加3分鐘,每小時就行到400米高,再加本來要行既距離就計到喇。」Eddy Sir(許寶興師傅),是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三級山藝教練,現任該會繩索技術委員會副主席。自小與山結緣,山藝對他這個行山專家來說熟悉不過,經常將山藝知識講得簡單又生動。

「剛才你自己思考完,就記得一公里要多久。當然還要視乎行山人士的體格及年紀,平日有否運動,天氣因素等等都要計。」從計時間開始說起,要計劃行山「其實唔易」。

實用知識

如果尚未有實體地圖在手,可先參考地政總署的地理資訊地圖,此地圖可依個別行山徑搜尋,也有等高線及剖面圖等資料。
 

 

天文台的遠足及攀山天氣資訊資料齊備,出發前必check。(香港天文台)

行山先黎落雨? 天文地理都要知
「天氣不似預期」,又怎可能像路程時間有數計?「3、4月天氣潮濕,這是香港的氣候。你想想香港春天,有很多水氣,被華南山嶺擋住,就走不了,然後會怎樣?」

原來大霧的原因與地勢亦有關。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是行山的學問。「所以,行山就要看看濕度和天氣,見天色一好轉就衝上山就『出事』。」雷雨固然要注意,夏天的高溫也很危險。「中暑除時致命!絕不能拖延。」

然而,山上「古怪事情多得很」,是否有萬全之策可解決所有難題?「學好山藝,我敢說自然界的情況,已可應付自如;人為的意外也可以預防。憑一個『勇』字走上山,又不聽人勸告,當然有問題!」說到山藝知識,地圖是關鍵。

實用知識

天文台的遠足及攀山天氣資訊可依個別漁農署所規劃的郊遊徑顯示天氣狀況,包括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風向風力及能見度等各項天氣資訊,計劃行程時不妨看看。
 

 

藍天白雲景色雖然壯麗,但陽光充沛,容易中暑,所以必須時刻留意身體狀況。(郭健蓮攝)
未必完全掌握閱讀地圖的方法,但總可以認圖找地點。(香港地政總署)

看地圖是常識吧? 唔識咁點算?

以前看地圖是常識,現在看地圖是「唔識」。Eddy Sir自問看地圖最耍家。記者拿出格網筆記向他請教,他就用現場環境解說6位座標的範圍等等知識。不過,沒有上過山藝的「凡夫俗子」豈不是得物無所用?「不懂看格線,也會看圖吧!你首先確認自己在哪個範圍,然後對圖例認路,山、樹、河流都有不同圖例,不難辨認。」

「指南針,有!地圖,有!我仲問屋企人借咗部無線電話添!」政府廣告賣到深入民心,對白人人都識,時至今日,已經不用問人借電話了,甚至是一部手提走天下,地圖、指南針卻似乎漸漸被人忽視與遺忘。

「我們常說電話不可靠,會無電、會摔壞!」但是,電話始終是求生工具,「如果迷路,求救的那一刻仍然接收到,先開GPS把位置「cap低」(截圖),然後用Whatsapp send(傳送)出來,就算捱到(電話)沒電,仍然知道你在哪裡,對不對?」善用科技,自然又令意外離你遠一點。

實用知識

每張地圖上也有比例和圖例等資料,可以按圖例找實景,以確定位置。除了認圖,也可以認顏色,根據康文署行山樂,地圖上使用的顏色如下:

  • 綠色顯示山林、草地、耕地等。
  • 藍色顯示河流、湖、水塘、海等。
  • 棕色顯示建築物、沙灘、泥灘、砂地、等高線等。
  • 紅色顯示行山徑(包括家樂徑、自然教育徑、郊遊徑和長途遠足徑)。
  • 橙色顯示小徑。
  • 黑色顯示道路、公路、橋樑、鐵路、架空電纜等。

 

紙筆寫「遺書」? 獨遊出大事

即使拿著地圖,沒有其他裝備,行山隨時送命,問問Eddy Sir要準備甚麼行裝,想不到除了足夠的水、乾糧、電筒、急救包等常見物品外,還有紙筆、萬用刀和垃圾袋。「想不到要帶紙筆呢?有時候休息時可以畫下花草樹木,必要時可以寫求救訊息、聯絡方法,很有用啊!」Eddy Sir還說笑:「假如出事,寫寫出事心情,甚至『遺書』都得。」「原始」的用具可能最可靠。

「萬用刀不用十幾樣『刀』,香港行山多數不會用鋸吧。有刀、有剪刀就夠了。垃圾袋就要很大的那種,遮風、擋雨、保暖、鋪地『靠哂佢』,又能摺細,很方便。」可能不少人認為露營才要「樣樣齊」,但其實山野也是郊外。「打火機也帶一個吧!」郊外不是不能生火嗎?「以防萬一啊,野外求生,火種很重要。」

注意
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第七條1a,任可人不得在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內生火,在指定燒烤地點或指定露營地點除外。

訪問尾聲,Eddy Sir笑說好像教了半堂山藝課,最後還再次叮囑要注意山徑的長度與難度,「還有記得要群體出動。如果有隱疾呢?隱丫嘛,又怎會知道?萬一跌倒,『撞穿頭』流血,那又怎麼辦?4個人就最好,還要有人熟路線。」

如不了解山上情況,而且無視警告又逞強,很容易「出事」。(郭健蓮攝)

行山王道 對大自然存謙卑 

說到底,老土但很實際的是行山要有安全意識。「香港行山,操守靠自己;人為意外也是意識問題。」Eddy Sir慨嘆行山人士彷彿不太重視行山知識,由於現代人比以前更少接觸大自然,有時候常識也欠奉,衣著不恰當就是最佳例子。「長衫長褲不可少,帶防水風褸最穩陣。」

「韓國、台灣行山都要有合資格領隊,或者要找當地攀山組織報團,香港則不用。」Eddy Sir認為香港最高的山都不到1000米,令人容易疏忽。活得太安全,或許也是另一種的危險。

「對大自然常存謙卑的心。」Eddy Sir以這句話概括行山安全,「不認識山上狀況,又不聽人勸告,又『認叻』,就很容易有意外。」謙卑就不會忽略潛在危險,調整心態,集體出動,準備充足就萬無一失。

「對大自然常存謙卑的心。」是Eddy Sir的總結,也是對待山野自然的態度。(郭健蓮攝)

行山物品checklist!

:如行程歷時全日,基本預備2升水。乾糧:可選擇麵包、乾果、水果。適當的地圖、指南針地政總署出版了5張郊區地圖,如不清楚山徑在哪個區域,可先看看索引紙筆:有需要時寫求救訊息,亦可寫上緊急聯絡人電話、身體狀況、藥物敏感的資料。萬用刀:有剪刀及小刀功能即可。急救包:膠布、敷料、消毒藥水必備,也可用創傷包,可以選購13或14號備用。大型垃圾袋:鋪地、擋雨、保暖等。後備衣物:用防水膠袋包妥後備衣物,遇雨後可以替換,避免失溫。行山杖:使用時,三節長度必需一樣,有助平均卸力,既可以延長行山杖壽命,人亦會更「穩陣」。另外,有避震功能的可能會有「浮」的感覺,未必適合每個人使用。電筒及後備電:可以照明和求救,求救時時可用來發出國際山嶺遇難訊號及摩氏密碼求救訊號。​

發出國際山嶺遇難訊號的方法:A.在一分鐘內發出六次訊號;B.停頓一分鐘;重覆A及B;發出摩氏密碼求救訊號的方法如下:發出三短、三長、三短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