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行山網創辦人 結集14年經歷撰寫本土山岳情書

撰文:溫釗榆
出版:更新:

香港有24個郊野公園,佔土地面積近四成。多樣的生態和獨特自然景觀吸引不少本地、外國行山發燒友,更因此被《Lonely Planet》選為亞洲10大最佳旅遊景點之一。

不論你是否資深行山友,出發前大多會到訪行山網站「綠洲」(Oasistrek),網站至今已經積累了200條路徑,瀏覽人次超過300萬。創辦人羅榮輝14年前第一次行山,旋即就被本土的山林魅力所感動,2年後於創立綠洲網站,分享郊野見聞。網站12年來已經積累了200條路徑,瀏覽人次超過300萬。今年,他將14年來的行山經歷結集成書,出版了《咫尺山林:香港郊野的思緒漫遊》。

羅榮輝上年完成4大遠足徑。漫遊郊野14年,他始終最愛西貢。(羅榮輝提供)
劉克襄形容《咫尺山林》一書,是登山人的岳人筆記。(受訪者提供)

《咫尺山林:香港郊野的思緒漫遊》全書分成4大章節:「港山。港水」、「進。山。行」、「山。人。語」及「別山。回看」,當中精選了30條行山路線,從純樸古道到壯闊海灣,一一介紹當中的地貌和山水特色,又分享自己的行山體會,最後更反思保育現狀。新書不單是遠足筆記,也是本土山水的一份情書。

好風景近在咫尺 一餐飯時間便可到達

「很多人以為香港沒有好風景,喜歡到外國旅行。其實最美的風景,就在咫尺之間。香港的特點是郊野和市區距離很近,不消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只要細心發掘,世外桃源就在腳下。」羅榮輝說,無論住在哪一區,附近總能找到一、兩條行山路線。「荃灣有城門水塘、九龍有獅子山,有些路線甚至最快不需半小時車程。歐洲不少國家要穿走過省,搭幾小時火車才能到達郊區。高度都市化同時如此靠近自然,只有香港才有。」書名「咫尺山林」,也是出於此意。

羅榮輝的新書中精選了30多條路線及地圖,輕鬆行山不是夢。(受訪者提供)
文字、相片全由羅榮輝一人包辦。(羅榮輝提供)

出書望港人多認識本土風貌

行山雖帶來疲勞,但適度的體力勞動亦能令四肢不勤的都市人得以施展筋骨,山林的靈氣更能把日常的刻板情緒一掃而空。若要說愛一個地方,首先要認識它--羅榮輝說,他對香港的風景很有信心,毋需多言;只要踏足郊野,定能體會到自然美景的震撼。

香港有山、海、瀑布、山澗等,地貌遠比外國同等規模的城市豐富。(受訪者提供)

本土風景多樣性 完勝外國

除了接近市區,香港郊野另一特色就是多樣。「香港的郊野公園有海灣、山澗、瀑布,還有海蝕洞,城市的面積不大,但地貌多樣性遠比外國同等規模的城市豐富。香港沒有天然湖泊,但有儲水湖,這些近代化基建也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融入在大自然中。」

要走遍每方水土,耗時多久?答案可能超過10年。「香港的郊野範圍,至今我大概只走了六、七成。同一地方,隨着時間推移,訪客不斷累積,會發展出不同路徑,每條路徑都代表着新的風景。再加上近年興起攀岩、裙邊繞山等野外活動,發掘了更多新路線。」

行山巧遇台灣作家 10年後為書寫序

羅榮輝和朋友10年前漫遊馬鞍山,路上碰到同樣熱愛行山的台灣自然書寫作家劉克襄,當時他在山腳的舊村迷路了。羅榮輝為他帶路,沿着麥理浩徑,最後一同登上了山頂。那是劉克襄第一次踏足香港郊山,後將8年間在香港各山的點滴見聞集結成《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

想不到萍水相逢的山友也決定撰書,他喜為此書寫序:「一座山提示百樣登山人,這般意欲著述的巧合,更讓那天的碰頭成為美麗的邂逅。如今不知不覺已逾十年。這本書蒐錄的文章便以香港郊野為主題,但在描述上跟我明顯不同,反而偏重人跟自然的關係。過去的香港是外地人眼中美食和購物的天堂,但未來則朝向一個休閒運動的大城發展。」

郊野的最大特點是原始,涼亭、石屎路等人工設施既多餘,也破壞了自然景觀。(羅榮輝攝)

保育山林 民間政府須合理

何謂保育?羅榮輝覺得保育是越少人為的介入越好。「政府經常用開發景點的思維做保育,在郊野徑上建涼亭、鋪石屎路。這些配套設施是不需要的,反而破壞了自然景觀。在有危險的路徑上做修補,足夠安全就可以了。若山路平整得如同大馬路,那還是行山嗎?」郊野的特點就是原始,登山者不如入鄉隨俗,豪邁地坐在黃泥地休息,也是一番風味。

近年行山熱潮旺盛,但不少人只顧一時高興,留下了人為的破壞。「最好的行山態度是不留痕跡,不要帶走一草一木,離開時收拾垃圾,不為清潔人員和環境帶來負擔。」羅榮輝在網站上介紹不少應節芒草行山路線,但特意提醒行山人士勿將芒草當作紀念品,或登上爛頭營石屋,不應因私心而剝削其他人欣賞風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