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帶頭辦反歧視示威 謝永齡接任融樂會總幹事:做人要有把火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仲係有啲嬲怒,有把火。」前年中從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退下前線的謝永齡,曾因懷疑工會身份被勒令提早退休一事與校方鬧翻,事至如今,他說起話來不慍不火,今年中從舊日學生王惠芬手上接過香港融樂會的新任總幹事的崗位,從此專注關注種族平等和少數族裔。90年代的他也曾因某商場不讓弱智人士進入,帶着學生組織示威行動;現時的他年過六旬,然而對於弱勢社群,他稱仍是不會沉默,半自嘲半開玩笑稱「『死雞』都會『撐飯蓋』」。
攝影:余俊亮

謝永齡今年年中成為了香港融樂會的新任總幹事,關注種族平等和少數族裔。(余俊亮攝)

種族歧視仍然存在 謝永齡從學生手上接手融樂會

謝永齡在訪問當天分享一個小故事,「有日我坐的士,見到路邊有幾個南亞裔男人遞手截車,司機話:『佢哋呀?有排等㗎,冇人肯接……未必收到錢,廢事惹禍上身。』一個司機係咁諗,推而廣之,社會係點?」謝永齡說,這是歧視,逾26萬人口的少數族裔中,不少是土生土長香港人,甚至「講廣東話冇口音」,我們不能因其膚色剝奪各種機會、給予不同待遇。

香港融樂會由王惠芬在2001年創辦,多年來致力推動本地少數族裔權益;王惠芬是謝永齡的學生,「學生創立機構、廿幾年後佢老師返去做,通常都係調返轉。」謝笑說,這是巧合,也因自己有關注歧視議題。 他憶述,90年代初,有天報紙頭版寫着「弱智人士不准入商場」,「原來係沙田有個商場畀服務弱智人士嘅機構租用,不過條件之一係唔畀機構帶啲會員入商場,我睇完之後好嬲。」他指,當時香港社會對弱智人士、精神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小眾」非常抗拒,那時他在大學教書,跟學生說事件「不能忍受」,於是組織了一班同學到商場示威。

謝永齡指,不少少數族裔是土生土長香港人,甚至「講廣東話冇口音」;社會不應因其膚色而剝奪各種機會、給予不同待遇。(余俊亮攝)

「我哋同十幾個立法局嘅人,人人都群情洶湧。」謝永齡又指,他在80年代也曾在涉事的復康機構扶康會工作,到1987年獲大學聘請,開始專注在教學和研究,當中不時提到社區共融的重要性、市民參與社區的權利,但商場事件令他有「原來通通都冇用」之感,「咁多時間研究、講學、做咁多政策改變,社會仍然反對弱智人士,我就覺得要再做啲嘢。」於是他發起創立「反歧視大聯盟」,就各式各樣的歧視問題發聲。

到𠵱家我始終認為社會應該平等,每個人都應該有參與社會嘅權利,無論精神健康係點、無論係咩膚色。
 融樂會總幹事謝永齡
謝永齡認為,要改變少數族裔社群的負面形象,要靠緊密、直接且正面的接觸。(余俊亮攝)

持之以恆讓公眾看到少數族裔的社會貢獻

從前帶弱智人士入超市,其他顧客「掉頭走」;要改變負面形象,靠緊密、直接且正面的接觸,情況如結識男、女朋友,「要人哋印象好,就要表現好嘅一面,但係你靚靚仔仔有鬼用咩?三年都唔搵人、五年都唔見你一次!」謝永齡認為,讓公眾見到弱智人士不會造成騷擾、有正面行為,長遠才可共融;套用到少數族裔社群也是同樣道理,「要畀啲人知道少數族裔係對社會有貢獻,而且唔係只做一次。」謝形容做法有如「賣廣告」,而教育政策是推動本地少數族裔權益的一大重點。

他多次強調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形容現時非華語學生與其他學生是處於不同起跑線,但教育最能幫助他們向上流動,要為少數族裔提供平等升學和社會機會,就要推動「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政策,「點解𠵱家考DSE中文科嘅少數族裔只佔10%?其中又只有15%係合格?咁多年嚟教育課程有咩問題?」謝認為,長遠而言應在每一年級升班時,也以相應標準恆量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水平,「人係取易不取難,教易啲嘅內容就易啲學識,但請問,𠵱個係咪教育嘅意義? 」

他形容,現時非華語學生與其他學生是處於不同起跑線,未來有需要作出改變。(余俊亮攝)
點解幾乎一定,(教育制度)谷下谷下(少數族裔人士)就要入外賣、地盤行業?我認為對社會都唔係好事。
融樂會總幹事謝永齡

隨社會環境調整手段 將情緒化行動轉為弱勢謀福祉

當了學者多年,謝永齡形容自己至今心內仍有把火,「我睇到社會有唔公義,我唔會係沉默坐喺度嘅一個,『死雞』都會『撐飯蓋』……因為你係弱勢社群,你就一定要爭取,如果你唔爭取就一定輸硬。」當年教學生如何示威、如何投訴 、見官員、遊說,數十年後再因應社會環境調整手段,將情緒轉化為行動替弱勢謀福祉,「做我認為仍然要做嘅事,如果有一日發覺自己冇咗把火,就會退落嚟。」

當了學者多年,謝永齡形容自己至今心內仍有把火。(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