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熱愛海洋 站最前線救珊瑚:一個小改變也能幫助保護環境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啲魚食唔食得㗎?」這是珊瑚學院外展計劃創辦人及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小時候對海洋的印象。崔佩怡一家熱愛水上活動,故她從小便有不少機會接觸海洋,一些較難忘的回憶幾乎都是圍繞着海洋發生,令崔佩怡對海洋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珊瑚在整個海洋生態中擔當重要角色,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專門研究珊瑚的教授向還是學生的崔佩怡介紹珊瑚,珊瑚的各種特性吸引了她的目光,令她更希望了解珊瑚於香港的生態,後來她成為教授,更成立珊瑚學院外展計劃,着手研究、教育及修復珊瑚的工作,漸漸成為學生口中的「珊瑚媽媽」。

談到崔佩怡與珊瑚的緣份,不得不說她的家庭。崔佩怡指,每逢家庭日,家人便會帶她進行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釣魚及到沙灘游泳不在話下,「細個釣唔到魚,會想知點解釣唔到,之後想了解多啲。到釣到又好奇呢條係咩魚」。崔佩怡笑言,當時年紀尚輕,不太認識保護環境的概念,每一次出海釣魚,自己便會化身成獵人,「見到有魚釣到,第一反應係問食唔食得」。亦是這個階段令她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對海洋產生濃厚興趣。

長大後,崔佩怡毅然選擇與海洋有關的學科。機緣巧合下,一名專門研究珊瑚的教授向崔佩怡介紹珊瑚。珊瑚在海洋生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孕育不少海洋生物,它的年度繁殖大事更為神秘,一下子吸引了崔佩怡的目光。(陳葦慈攝)

長大後,崔佩怡毅然選擇與海洋有關的學科。機緣巧合下,一名專門研究珊瑚的教授向崔佩怡介紹珊瑚。珊瑚在海洋生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孕育出不少海洋生物,它的年度繁殖大事更為神秘,一下子吸引了崔佩怡的目光,「我哋影相,都係影條魚多,珊瑚成日都係配角,但係海洋生態入面,佢係主角」。

石珊瑚無性及有性繁殖同樣不易

原來石珊瑚大多為雌雄同體,繁殖亦有分為無性及有性繁殖,前者為收集石珊瑚的天然碎塊救回研究室作無性繁殖,待生長至合適大小才放回海洋;後者則是由珊瑚蟲在某幾個晚上共同把精子卵子釋放至海水中進行體外受精,成功後便會成長為石珊瑚,並形成珊瑚群體。兩個繁殖方式都絕不容易,有性繁殖講求同步率,精子及卵子要在相近時間出現,才有機會於海水中相遇,並成功受精。這個艱難的過程深深吸引崔佩怡,其後開展珊瑚之旅。

原來石珊瑚大多為雌雄同體,殖繁亦有分為無性及有性繁殖,前者為收集石珊瑚的天然碎塊救回研究室作無性繁殖,待生長至合適大小才放回海洋;後者則是由珊瑚蟲在某幾個晚上共同把精子卵子釋放至海水中進行體外受精,成功後便會成長為石珊瑚,並形成珊瑚群體。(受訪者提供圖片)

吐露港水質雖改善 珊瑚群落卻沒有恢復

崔佩怡完成學業後,便開始着手研究珊瑚,更於4年前成立珊瑚學院外展計劃,致力進行研究、教育及修復珊瑚的工作。現時香港共有84種來自28屬的造礁石珊瑚,所有種類不亞於其他地方,研究更發現香港東北部的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曾經有不少珊瑚。根據資料顯示,在1980年,位於赤門海峽的燈洲一帶珊瑚覆蓋率達70%,而扯𢃇排更高達80%,但隨後因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發展,吐露港水質污染嚴重而被破壞,令珊瑚覆蓋率一度跌至少於10%。然而,政府於80年代後期展開吐露港行動計劃,水質雖有明顯改善,惟珊瑚群落卻沒有因而恢復。

崔佩怡指出,這正正反映上述兩地曾經十分適合珊瑚生存,惟受到污染後,卻未能自然恢復。後來為了修復吐露港和赤門海峽退化的珊瑚群落,崔佩怡及其研究團隊開始進行珊瑚修復技術研究,採集珊瑚碎片後,於研究中心利用珊瑚無性繁殖方式繁殖及培育,待珊瑚長大至適當體積後,再進行移植。2019年,更進行香港首次「珊瑚BB修復試驗計劃」,利用培育長達兩年的珊瑚BB進行移植,「種落去先係開始,要有長期嘅監測。有時潛水見返自己種落去嘅珊瑚長大咗,有種尋到寶嘅感覺,會好開心」。

教導學生育養珊瑚 親身體驗珊瑚的脆弱

為了教育大眾如何保育珊瑚,珊瑚學院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推出「育養珊瑚校園計劃」。透過工作坊教導中學生一些養珊瑚的技巧,如水質監測及日常保養後,並讓他們於校園內實質育養珊瑚一段時間,再回收到研究中心繼續進行修復工作。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珊瑚的脆弱,「好簡單一個動作就會死咗」,亦令他們反思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想佢哋做一個會影響海洋嘅決定嗰陣,會諗返起曾經養過珊瑚嘅情況」。

天氣炎熱 水溫高令珊瑚白化

現時除了水質問題外,氣候問題亦正在威脅珊瑚的生存。訪問當天正值香港歷來氣溫最高的7月,氣溫高達攝氏36度。崔佩怡解釋,珊瑚是一種對溫度十分敏感的生物,水溫高令珊瑚白化。這是因為珊瑚組織內的蟲黃藻是為其珊瑚提供食物和能量的主要來源,並賦予珊瑚特有的顏色,惟水溫高使珊瑚受壓,把蟲黃藻排出體外,如長期不能維持珊瑚與蟲黃藻的共生關係,便會令珊瑚容易受到感染或死亡。

建議穿着長袖代替使用防曬品

崔佩怡認為若珊瑚未有受到破壞,就不會需要修復工作,故一開始的保護工作更為重要。就保護海洋方面,崔佩怡建議從防曬入手,雖然坊間不少防曬稱是友好環境,惟一些化學物質對於海洋的潛在破壞性仍是未知之數,若能以穿着長袖衣物取代使用防曬品會更好。此外,目前海洋垃圾問題嚴重,當中塑膠更是難以分解,故希望人們在使用這些物質時,都先思考一下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力,「覺得困難,唔緊要,可以選一樣嘢,堅持去做,一個行動,一個改變,都可以幫到好多嘢」。